興安盟依托“養共體”打造為老服務新模式

11月24日一大早,興安盟突泉縣向陽社區養老服務站裡已人頭攢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今年,服務站內的康復理療中心引進了艾灸、懸磁療技術,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免費的理療與康復服務,有效緩解他們因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病等慢性疾病帶來的痛苦。
“我每天都來這兒和老朋友們一起做艾灸、喝黑茶、聊聊天。”譚德厚老人感慨地說,對他而言,這樣的晚年生活滿足且幸福。站在門口的突泉縣向陽社區養老服務站站長劉麗熱情地向每位老人問好,她介紹道,目前服務站不僅開放了幸福食堂、活動室、康復理療中心,還提供上門“六助”服務,致力於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高質量的老年生活。
美味價優的社區幸福食堂多了起來,圈粉不少年輕人來“蹭飯”﹔助浴師、養老護理員等新職業、新工種應運而生﹔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持續升級……眼下,從衣食住行的生活細節,到無微不至的適老化舉措,興安盟持續推動“養共體”建設,通過聚焦養老模式轉型、服務效能升級,推動形成“旗、鄉、村”農村養老服務三級網絡構架不斷健全、部門協同配合、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的興安盟“大養老”格局,讓老年人幸福感更強、獲得感更足。
興安盟常住老年人口達25.5萬人,佔全盟常住總人口的18%。面對“銀發經濟”發展機遇和“群眾利益”實際需求,興安盟深知,養老服務做好“兜底”,老人生活才能“有底”。為此,興安盟充分發揮社區、醫療、公益和志願服務等為老服務力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急、助行“六助+N”服務。今年,興安盟民政局創新成立1013個“養共體”互助小組,共計開展21960次服務,救助老年人4051人次,救助金額525.2萬元。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96111”。在興安盟,被群眾喜稱為“興安養老110”的為老服務熱線96111正守護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在烏蘭浩特市綜合養老服務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在接到市民劉鳳寶的電話后,在智慧平台上一鍵派單,及時為他提供了上門助醫和助潔服務。“我們老年人不太會用智能手機,現在有了‘96111’熱線,特別方便,我有什麼需求,工作人員就上門給我提供服務,現在心裡特別踏實。”劉鳳寶說。
新下單、已派單、已接單、已完成……烏蘭浩特市綜合養老服務調度指揮中心電腦屏幕上不斷跳動的實時數據,反映著老年人的急難愁盼,也體現著接訴即辦的速度。目前,興安盟“96111”為老服務熱線縣域全部開通,6個旗縣市智慧養老調度指導中心實現了話務熱線與智慧養老平台的互聯互通和全線貫通,成為興安盟打造“互聯網+養老”服務新模式的重要舉措。
智慧平台的運用,不僅促進了信息的共享,更以旗縣市主城區為核心,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了全面鋪開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興安盟已建成15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4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49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368個村級養老服務站,已經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發展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這幾名老人尿酸值有些高,食譜裡的海鮮和動物內臟減掉吧。”在興安盟社會養護院餐飲部,畢業於興安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健康系的00后護理員郭靜正和同事忙著制訂下一周的營養菜譜。
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和共享是興安盟養老工作不斷走向職業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具體體現。近年來,興安盟持續深入推進“校政企”交流合作,確定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為“養共體”項目實施單位,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的優勢,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完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養老工作職業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興安盟社會養護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陳彪表示:“通過與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的‘校政企’合作模式,我們共同為護理、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進一步提升了為老服務工作質量,為養老產業安置了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吃不愁、病不憂、樂有伴。在“養共體”引領下,興安盟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品質,讓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記者 高敏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