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內蒙古新答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4年7月10日,首屆全國“紅旗杯”班組長大賽建筑賽道復賽暨工程建設領域項目經理技能競賽在呼和浩特開幕。
中鹽內蒙古化工公司建立完善產業工人培養“1+1”師帶徒機制。
2023年9月,自治區總工會在包頭市組織召開全區工會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現場會。
2023年12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北疆工匠發布會暨頒獎典禮在鄂爾多斯市舉辦。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部署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印發后,在全區廣大工會干部和職工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意見》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產業工人的關心關懷,為進一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自治區總工會牽頭協調成員單位共同發力,認真履行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聚焦辦好兩件大事、實施“六個工程”,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協同配合,圍繞中心任務、聚焦重點難點,穩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內蒙古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建設不斷加強、技能素質有力提升、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職工福祉不斷增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黨的領導 凝聚合力高位謀劃
自治區黨委將推進“產改”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持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工會牽頭抓總、部門各司其職的工作格局,自治區政府將“產改”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統籌推進。
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及時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出台《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制發“產改”年度工作要點,全面部署全區“產改”重點工作。各盟市積極跟進建立組織領導機構,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開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在全區徐徐展開。
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不斷強化對產業工人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吸納,注重從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
自治區黨委社會工作部在“兩企三新”黨建科學化規范化上下功夫﹔
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充分發揮宏觀管理、綜合經濟管理協調部門職責,更好發揮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加強自治區重點民營企業黨建引領作用﹔
自治區教育廳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人才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向重點產業鏈集聚,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進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
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多措並舉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想方設法提供干事創業平台、積極推薦申報國家各類榮譽稱號﹔
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加強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養產業工人隊伍。截至目前,內蒙古共認定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0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27戶﹔
自治區財政廳發揮減稅降費政策積極作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支持開展勞模工作,開展困難職工幫扶﹔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力度﹔
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加強產業工人隊伍黨建工作,構建完善國有企業產業工人技術技能形成體系,鼓勵大型企業制定技能人才發展戰略,健全產業工人培訓制度﹔
……
各成員單位同下一盤棋,結合自身職能職責陸續出台幾十項“產改”配套文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詳細部署了全區層面落實“產改”舉措的任務表和路線圖。
作為牽頭抓總部門,自治區總工會認真履行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積極主動與相關廳局溝通協商,扎實做好推進改革的對接協調、組織推進、督促檢查。把推進“產改”與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發展戰略聯系起來,制定支持廣大職工在“兩個稀土基地”建設、打造中國綠電鋁之城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等措施,堅持黨建、工建、“產改”一體推進,培育打造全區第一個“工匠之都”和職工創新示范區等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產改”品牌。
同時,強化試點示范,聚焦國有企業、非公企業、旗縣3個“產改”重點領域,切實加大推進力度。國有企業方面,重點聚焦包鋼、電力、蒙能等國企“突圍行動”開展工會服務專項行動,培育國企“產改”樣板﹔非公企業方面,以自治區非公百強企業為重點,選樹20家綜合示范點和60家非公企業項目試點,2024年又確定54家民營企業為綜合示范點,百強民營企業“產改”試點覆蓋率達86%,試點單位涵蓋自治區8大產業集群和18條重點產業鏈。
肩負著擔當與使命,全區“產改”工作在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率的謀劃部署下全力推進,一項項務實管用的舉措推動“產改”向縱深發展。
做好“三個堅持” 夯實思想根基
“政治上保証”是“產改”工作的首要任務。在推進“產改”中,各地各單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始終把思想政治引領作為整個改革體系的核心,引導產業工人爭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先鋒。
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工作始終,上好中國工人大思政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產業工人中落地生根。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線上線下職工大講堂、勞模宣講報告會等活動,不斷夯實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基礎﹔加強“三個精神”宣傳陣地建設,組織自治區主流媒體對內蒙古榮獲全國和自治區“五一”勞動獎、大國工匠、北疆工匠、自治區“最美職工”等榮譽稱號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宣傳報道﹔舉辦“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主題展,在全區廣泛開展模范典型事跡進公園廣場、進街道社區﹔強化“產改”專題培訓,2023年以來,分別在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等地舉辦6期“產改”培訓班,480余人次參加培訓﹔將先進典型人物吸納到自治區“理論學習輕騎兵”示范宣講團,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題宣講,引導激勵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爭做新時代奮斗者。
堅持強化產業工人隊伍黨建工作,加強黨建帶工建,加大在產業工人隊伍中發展黨員力度,科學制定年度發展產業工人黨員計劃,鼓勵和引導生產一線班組長、業務骨干、技術能手、勞務派遣工特別是優秀青年工人積極加入黨組織。
把准“三個方面” 保障成長成才
“素質上提高”是“產改”工作的關鍵之舉。在實踐中,全區深入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培育高技能人才,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搭台鋪路。
深入開展勞動和技能大賽——圍繞完成好“五大任務”,健全以全區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的“1+N”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累計舉辦覆蓋近百個行業(產業)、390余個工種的職工職業技能比賽﹔自治區總工會連續開展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勞動競賽大會戰、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產業工人在行動推進會、“三北”工程攻堅戰建設項目勞動競賽大會戰、全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經驗交流會、全區工會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助力“溫暖工程”現場推進會、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新能源體系”專項勞動和技能競賽推進會、助力自貿區創建工程打造北疆亮麗口岸工會推進會、紀念“安康杯”競賽活動40周年觀摩座談會、助力新質生產力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行動“十大行動”。
培育高技能人才——貫徹落實“新八級工”制度,規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目前全區高技能人才數量達到119.5萬人,有11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94名全國技術能手﹔組織參加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交流活動,中國北方稀土張文斌團隊完成的“萬噸級輕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工藝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成果首獲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成果”﹔推薦培育大國工匠人選,盧仁峰入選2021年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郭晉龍入圍2023年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選,戎鵬強、洪海濤獲評“大國工匠”,張文斌、鄭貴有、龍俊峰入選2024年度“大國工匠”培育對象。截至2023年,共選樹北疆工匠85名、盟市級工匠498名。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自治區總工會建成“1+22+N”內蒙古工匠學院體系,打造28家內蒙古工匠學院,其中6家為新質生產力工匠學院﹔安排20個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職工職業技能比賽工種,安排12項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引領性勞動競賽項目。2024年開展了助力新質生產力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行動,下拔專項補助1230萬元,指導28家已挂牌的內蒙古工匠學院,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數據算力等新質生產力方向,積極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高校畢業未就業學生專項技能提升培訓、職業院校在校生新質生產力賦能培訓等相關培訓項目,培訓1.8萬人次。
聚焦“三個重點” 維護合法權益
“權益上維護”是“產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工作中,各地各單位積極認真落實《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引導企業結合實際,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切實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聚焦法治保障,自治區人大修訂通過《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出台《自治區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目前,內蒙古已制定現行有效涉及勞動方面的地方性法規11件。
聚焦完善勞動經濟權益保障機制,自治區總工會、人社廳、工信廳、國資委等部門以各種方式鼓勵各類企業建立健全產業工人培養、評價、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自治區總工會出台加強職工療休養工作等文件,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制度,推進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廣泛開展“安康杯”競賽,有力保障了產業工人各項權益。
聚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納入對盟市黨政領導班子年度績效目標考核,全面實施自治區地方標准《和諧勞動關系單位評價規范》,全區已認定和諧勞動關系單位2011家、工業園區23個。持續深化“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信訪”協作聯動機制,全區旗縣以上地方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建設達100%,建設選聘勞動法律監督員25745人。各級工會深入1009家企業開展法律體檢活動,督促整改各類問題隱患303個。
強化“四項舉措” 隊伍持續壯大
“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是“產改”工作的初衷。在全區上下共同努力下,打造了一支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和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
強化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自治區總工會等5部門聯合出台11條具體舉措支持職工技術創新。近5年,全區打造110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涌現出3萬項發明創造8361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推動“五小”創新工作,加速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全區已建成自治區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28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4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374個,多項職工創新成果獲得全國大獎﹔從2024年起,每年培育30名左右北疆工匠,示范引導各盟市、產業工會每年積極支持培養200名左右盟市(產業)級工匠人才。
強化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積極開展就業培訓,深入實施“訪企拓崗促就業”“萬企進校園”“京津冀蒙工會跨區域促就業創業”等活動,培養穩定就業和高素質產業工人。
強化推動產教融合激勵措施落地,深入實施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持續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全區職業教育年均培養近12萬名不同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訓22萬名城鄉勞動者,持續培育高素質產業工人。
強化統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保持產業工人隊伍穩定,8部門聯合印發縣域農牧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實施方案,推動農牧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自治區總工會以走訪慰問、關心關愛為重點,開展“暖邊北疆行”關愛行動,行程5000多公裡、走訪12個口岸,投入1380萬元支持12個口岸工會組織建設,最大限度地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起來,有力夯實產業工人隊伍發展基礎。
堅持落地落細 持續發力高標落實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緊迫任務,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辦公室將貫徹落實《意見》作為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結合貫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意見》,完善統籌協調、部署落實、考核評價等工作機制,按照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制度保障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內蒙古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
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能否打通“最后一公裡”,讓各項改革政策舉措真正落實落地,必須舉各方之力加以推進。各級“產改”領導機構將著眼夯實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上好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加強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著眼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引導產業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有序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工人教育培養,暢通發展通道,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切實增強產業工人建功立業實效﹔著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助推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切實維護產業工人勞動經濟權益。
創新源於實踐,奮斗成就夢想。推動“產改”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全區正匯聚起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強大合力,在自治區辦好兩件大事、實施“六個工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實踐中發揮好產業工人的重要作用,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文圖均由自治區總工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