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保障”為群眾就醫撐起“保護傘”

“多虧有了醫保,為我們減輕了就醫負擔,撐起了一家人的希望。”近日,通遼市患者靳師傅對醫保制度贊不絕口。
幾個月前,54歲的靳師傅因膿毒症轉院至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他擔心自己的病情為家庭帶來負擔,不願配合治療,通遼市醫療保障局的工作人員得知后,多次耐心地給他講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打消其消極就醫的想法。
住院治療后,靳師傅的醫療費高達35萬余元,根據“三重保障”政策,基本醫保報銷16.91萬元,大病保險報銷9.68萬元,醫療救助報銷1.47萬元。最終,靳師傅通過“一站式”報銷系統結算后,個人承擔僅6.94萬元。
像靳師傅這樣的受益者還有很多很多。這是內蒙古醫保“三重保障”制度惠及於民的縮影,也是內蒙古醫保部門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百姓幸福感的生動剪影。
“要是沒有醫保,我不但無力支付醫藥費,我這個家也垮了。”家住包頭市的李宏對“醫有所保、民有所依”有著深切感受。
李宏的寶寶是今年5月15日出生的,寶寶屬於超早產兒和超低出生體重兒,被診斷出伴有呼吸窘迫綜合征,在包鋼第三醫院接受救治,高昂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
李宏東借西湊,治療費還差一大截。無奈之下,她到醫保部門咨詢,得知根據醫保政策,新生兒隻要在出生90天以內交醫保就可以從出生之日起享受醫保報銷待遇,李宏懸著的心有了著落。5月28日,李宏給孩子辦理了參保。
“孩子的住院費用總計141445.75元,通過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108626.14元、大病保險報銷12954.61元,我們家最終僅負擔19865元。”李宏高興地說,如今孩子康復出院,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今年以來,內蒙古醫療保障部門不斷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形成綜合保障鏈條,梯次減輕參保居民特別是城鄉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截至目前,全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157.06萬人,資助困難群體141.20萬人參保,實現應參盡參、應資盡資。2024年,全區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達到每人每年670元。職工、城鄉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達80%和70%以上。全區14個統籌區全面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盟市級統收統支。建立健全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門診特慢病保障認定流程進一步簡化。
目前,內蒙古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籌資從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基金中劃撥,個人不繳費。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各統籌區合理確定大病保險籌資標准,降低並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為1.4萬元,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大病保險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持續實施傾斜支付政策,大大減輕困難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此外,內蒙古實現醫療救助盟市級統籌,不斷提高醫療救助基金使用效率。醫療救助覆蓋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目前,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支付后的個人自付費用,按比例進行醫療救助,其中重點救助對象住院救助比例達到70%以上。
為方便患者用藥,內蒙古建立完善門診特殊用藥管理制度,將治療重特大疾病及罕見病等臨床必需、療效確切、治療周期長、適合門診或藥店供應保障的81種國家談判藥品納入門診特殊用藥管理。同時,將包括門診特殊用藥在內的176種國家談判藥品納入“雙通道”管理,提升了群眾用藥可及性。
“內蒙古醫保部門將不斷完善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強化‘三重保障’功能,促進各類醫療保障互補銜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保和救助制度,讓廣大參保群眾認同感更高、獲得感更強。”自治區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治區醫療保障局將繼續積極推動各項醫保政策落地,持續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推動更多醫保紅利惠及於民,以更大的力度服務群眾,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記者 梅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