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做優做強主導產業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北方的初冬,萬物蕭索,而在鬆山這片沃土上,特色產業煥發著勃勃生機。眼下,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溫室大棚整齊排列,規模養殖蓬勃發展,產業模式融合發展,呈現出一幅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美好畫卷。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著力在品種、品質、品牌上發力,做優做強設施農業、肉牛養殖、扁杏種植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証和三產融合發展,全面做好“土特產”文章,提質量、增效益,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示范引領帶動,設施農業提檔升級
北窪子大棚。
穆家營子鎮北窪子村全家梁萬畝設施農業園區始建於2004年,是自治區范圍內建設最早、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高標准設施農業園區。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當地群眾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北窪子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集體強不強,關鍵在頭羊。近年來,由於園區品種單一、棚體老化、設施落后,園區發展進入了“瓶頸期”。2023年,穆家營子鎮黨委與北窪子村黨委對老棚區進行提檔升級,村集體投入100多萬元新建高標准U型示范棚2個,配套智能防虫、水肥一體、自動放風等智能化設備,年利潤達50萬元。
切實的收益讓群眾看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紛紛要求對舊棚進行提檔升級。2024年,穆家營子鎮全力爭取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設施農業政策資金,對北窪子、大西牛、西道等設施農業園區逐步進行舊棚改造、基礎配套、科技賦能,同時加大品種選育、技術指導、園區管理、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力度,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全鎮上下一起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集約集中集聚,肉牛產業穩步發展
養殖園區肉牛。
念好“養牛經”,過上“牛”日子。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針對散戶養殖面臨的發展規模受限、肉牛品質不高、對環境影響較大等問題,探索出肉牛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生態化發展的新模式。
走進穆家營子鎮衣家營子村肉牛產業園,一排排標准化圈舍映入眼帘,一隻隻毛色漂亮、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在悠閑地吃著草料。衣家營子村回族人口較多,是傳統肉牛養殖村,養牛戶佔全村人口的51.5%。通過盤活村集體1500萬征地補償款和872畝荒山,建設了肉牛養殖園區,推動傳統肉牛養殖產業走向集約、集中、集聚發展之路。
目前,園區一期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完成投資4750萬元,建成牛舍30棟,共3萬平方米。6000個牛位已全部出租,全村超過1/3的養殖戶入駐園區,園區實行統一規劃、建設、育種、防疫和銷售,通過“服務鏈嵌入產業鏈,組織力賦能生產力”的發展模式,實現了傳統肉牛產業成功轉型。養殖規范了、村庄整潔了、效益提高了的美好願景照進現實,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延鏈補鏈強鏈,探索三產融合發展
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積極探索和推進“強”一產,“優”二產,“活”三產的發展路徑。成功打造了古都河村黨組織引領“村社一體,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確保合作社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規范運行,推進資源整合,強化利益聯結。
夏日裡龍潭景區的30畝格桑花一瞥。
穆家營子鎮的鄉村振興之路,從穩固農業根基開始。鎮黨委和村黨委結合龍潭生態資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施4萬畝山杏嫁接大扁杏項目,林下500頭藏香豬和5000隻生態雞養殖項目,3000畝苜蓿草和仿野生中草藥種植項目。目前,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0萬元以上,農戶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依托扁杏經濟林的資源優勢,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00萬元,建設扁杏加工廠,引進開口杏核加工和干果炒制2條標准化生產線,經過深加工,杏核的單價從4元提高到14元。同時,注冊“龍潭大扁杏”“龍潭跑山豬”等地域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
龍潭露營基地。
萬畝龍潭山,鐘靈毓秀,天藍地闊,果林飄香,這裡是距赤峰市區最近的大型生態區。穆家營子鎮結合生態和交通優勢,成立龍潭合作社,大力發展近郊旅游項目,龍潭露營基地月均客流量達千余人次,有效帶動了全村百姓就業創收。2023年,古都河村獲得自治區首批“農文旅融合示范村鎮”稱號。以“三產融合”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正引領鄉村走向繁榮,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幾年來,赤峰市鬆山區穆家營子鎮把主導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實現了完美蛻變。放眼望去,如今的穆家營子鎮更美了,產業更興旺了,村民更富裕了,鄉村振興的“致富曲”正在鬆山大地奏響。(謝靜宜、鄭文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