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致富路上有“薯”光
“豐收啦!”11月2日,在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青龍山村,種植大戶曹獻雲手舉紅色甘薯,豐收的喜悅在鏡頭下定格。
“第一年大面積種植甘薯,品質和產量都超預期!”曹獻雲開心地分享道,她家今年種植了近1000畝甘薯,其中自家土地200余畝,流轉土地700余畝,畝產達到4000多斤。
曹獻雲家還成立了內蒙古閑農雅果農業有限公司,並建設了1萬平方米的甘薯儲藏庫。在甘薯儲藏庫前,工人們正忙著將收獲的甘薯進行挑選,按著品種和品相揀選甘薯作為鮮食類銷售﹔絕大部分則被用作漏粉。除了自家的甘薯,公司還與其他農戶簽訂了1000余畝的訂單合同。
青龍山鎮的甘薯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曾是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果腹糧”。如今,不僅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特色”食品,還更是青龍山人過上好日子的“致富薯”。今年,青龍山鮮食甘薯出地即價格為每斤1.5元,漲幅比兩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2024年,青龍山鎮的甘薯栽植面積達2.2萬畝,品種也由過去的單一品種發展到鮮食的本地薯、燕薯25、適合加工漏粉的濟薯26等8個以上。”青龍山鎮副鎮長叢日成介紹。
除了種植規模的擴大和品種的更新外,青龍山鎮還注重甘薯產品的深加工,該鎮得力營子村、互利村成為“手工粉條專業村”。
走進得力營子村甘薯加工廠,機器轟鳴作響。“眼下正是加工甘薯粉的季節,等到上凍時就可以制作粉條了。”村黨支部書記翟勇泉介紹,村子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制作粉條了,現在村裡的手工“粉匠”就多達20多人。今年,該村產出澱粉甘薯預計達400萬斤,能加工甘薯粉條80多萬斤。
青龍山鎮的傳統手工甘薯粉加工作坊多達12家。這些作坊在保持原有傳統手工制作甘薯粉條的基礎上,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年銷往外地的粉條達到100多萬斤。“青龍山地瓜”“青龍山粉條”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並取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証。
“目前,青龍山的甘薯效益畝均在2000元以上,產業發展好,百姓的腰包才能鼓起來。”叢日成說,青龍山鎮致力於以甘薯產業為基礎,依托青龍山窪和八虎山庄度假村等自然景觀,打造農文旅結合小鎮,融合一二三產業,實現山水城共融,農文旅同興。(記者 鮑慶勝 奈曼旗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淘寶等4家電商平台為內蒙古包郵助力
- 隨著“雙11”的到來,內蒙古地區能不能包郵成了群眾關心的問題。記者從自治區郵政管理局獲悉,淘寶抖音拼多多快手4家電商平台持續優化包郵機制,從源頭解決“不包郵”問題,目前隻有部分保質期短、不宜長途運輸的生鮮類特殊商品“不包郵”,其他商品都已包郵。…
- 自治區總工會發出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
- 為落實好治理欠薪冬季行動的部署,保障廣大勞動者按時足額取得勞動報酬,11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發出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提醒全區各用人單位自覺履行勞動報酬支付義務、明確勞動報酬相關勞動規則、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依法落實工程建設領域特別規定、及時發現並主動整改欠薪隱患。 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要求,各用人單位通過銀行轉賬或現金形式將勞動報酬按時足額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無故拖欠,遇法定節假日或休息日應當提前支付,依法保障勞務派遣、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勞動者相關權益﹔與勞動者依法訂立勞動合同,明確勞動報酬支付標准、支付時間等內容,新就業形態領域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由平台企業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明確勞動定額標准、抽成比例、計件單價等勞動報酬規則﹔向提供正常勞動的勞動者支付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的勞動報酬,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平台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適用勞動者實際工作地人民政府規定的小時最低工資標准﹔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等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施工總承包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設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實行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工程建設單位應當按規定及時足額向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撥付工程款中的人工費用,撥付周期不超過1個月﹔施工合同要求履約擔保的,工程建設單位應提供工程款支付擔保﹔對勞動報酬支付情況開展自查自糾﹔主動接受、配合勞動保障監察部門、相關行業工程建設主管部門、工會和其他有關部門對保障勞動者勞動報酬工作的監管和監督。…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