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武川”建設凝聚“銀發力量”
“心中裝著群眾,帶著感情去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
這是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烏蘭不浪鎮退休干部高玉林時常挂在嘴邊的話。
2023年,高玉林的老家水泉溝村因退耕還林問題,村民們多次到自治區和市、縣集體上訪。他了解情況后,主動返回鎮裡參與信訪化解工作。
通過一家家走訪,一戶戶做解釋、講政策,共同商討解決辦法,最終成功地協助鎮政府化解了這起村民集體上訪事件。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委組織部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干部的政治優勢、威望優勢、經驗優勢,立足長遠發展,在傳承紅色基因、家教家風、社區治理、未成年人成長、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堅持以黨建引領離退休干部作用發揮,為“六新武川”建設凝聚起了銀發力量。
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武川縣是革命老區,是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有不少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和感人故事。
退休教師郭志剛收集資料,編寫出版了論述抗日英烈和支前模范的作品《青山勁鬆》。縣教育局退休干部張天富與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周作升等老同志共同編寫了《武川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武川縣扶貧紀實》等文史資料。
成立了以張天富為團長的“五老”紅色革命宣講團。截至目前,共吸收了靳茂榮、宋之敏等退休干部,韓學靖、蘭熙琳等退休教師11名骨干。
他們經常深入到學校、社區、單位講紅色革命故事、黨史、大青山抗日斗爭史,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發揮老干部的政治優勢。
搞好文娛活動,唱響新時代強音
“老王,你天天在家干啥了?是不是也哄孫子了?沒事干就參加我們老年體協吧。”
這是退休老黨員彭德柱擔任老年體協主席以來碰到熟人經常問的一句話。
在他的努力下,全縣鄉鎮、社區、村老年人文體團隊已經發展到50多個,活躍了當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身患癌症的縣統計局退休干部彭潤積極樂觀,主動與張勇、蘇鳳霞等老同志在可鎮各個社區組建中老年合唱團、中老年秧歌隊、老年廣場舞健身隊等老年文體組織,常年活躍在可鎮社區和文化活動廣場。
退休干部張勇收集紅歌100多首,自編喜迎二十大等歌曲5首,帶領隊員在重大節日深入鄉村社區、街頭巷尾宣傳演出。
退休教師鄭守昌、亢有生等老同志創建了《青山文苑》《北方文苑》微刊物,組建了“武川詩詞協會”,參與者大多數為退休人員中的文學愛好者,為展示老同志的文化素養提供了平台。
老黨員喬峻嶺積極參與縣文聯組織的活動,出版文學作品《收獲的季節》《我的小鄉村》,在擴大武川影響力上發揮老干部的威望優勢。
關心下一代,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退休老教師王勇編印《家道與家教——家庭教育指南22講》,指導家長掌握科學育人的方法,引導家長樹立為國教子、立德樹人思想。
退休教師韓學靖不計報酬,深入全縣各中小學、幼兒園,宣講《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每學期多達10多場,受眾青少年達3000余人次。
武川縣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邸國雄積極對接市關工委,兩年累計為全縣困難兒童爭取到幫扶資金4萬元,幫助困難學子完成求學夢。同時,協調市關工委會同區、市兩級統戰、僑聯、教育等部門單位聯合舉行鄉村學生愛眼活動,組織朝聚眼科醫院專家對鎮內6所學校1000余名中小學生進行免費視力檢查,對篩查出需配鏡的學生,無償提供眼鏡,在關心未成年人成長上發揮了老干部的經驗優勢。
引領本土青年人才,助推鄉村振興
“我把電話號碼給你,以后有問題隨時找我,不要客氣!”縣農科局退休科技人員孫國梁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了耗賴山鄉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創業青年高玥榮。
孫國梁利用在職期間積累的工作經驗,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村民提高生產技能,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由他提供技術支持的武川縣日新種植專業合作社(冷涼蔬菜種植基地)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生產季節,每年合作社雇佣本地村民20多人,使用季節性臨時工1200多人次,為本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近務工的就業崗位。
像他這樣的銀發人才還有退休干部趙國榮。
他把自己總結出來的庭院蔬菜種植、室內養花、大田黃芪種植經驗,傳授給村民,在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振興上發揮了老干部的技能優勢。(記者 鄭學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