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文旅搭台 群眾唱戲 產業振興

群眾在哪裡,舞台就搭在哪裡。群眾的需求在哪裡,服務就延伸在哪裡。
在烏蘭鎮,草原深處,一場別開生面的草原“村排”拉開了帷幕,排球、傳統弓、拔河等活動緊張而激烈,整個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歡樂喜慶祥和的氛圍當中。
在木凱淖爾鎮,“相約草原 戀上暖城”四季“村晚”精彩上演,一個個精彩有趣的節目,讓觀眾深切感受著鄉村振興帶來的新變化、新發展、新風貌。
在阿爾巴斯蘇木,一場以“草原乃日”為主打節目的草原音樂會精彩不斷,伴隨著陣陣悠揚的馬頭琴聲響起,隊員們載歌載舞,周圍的牧民紛紛自發涌入,讓草原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加快“鄂爾多斯乃日”文化品牌建設,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打造地方獨有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陣地,創造性開發、創新性地開展群眾文體活動。一場場“村排”、一場場“村晚”、一場場消夏文藝晚會……當前的鄂托克旗,多彩文化繁榮發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成為群眾快樂的源泉、產業發展的動力、鄉村振興的抓手,呈現出一派活力滿滿、熱氣騰騰、其樂融融的氣象。
文化惠民暖人心
今年夏天,每逢夜幕降臨,“文明實踐我行動·文化惠民暖人心”鄂托克旗百日消夏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便會准時開場。活動主要以各類群眾文化、公益惠民演出以及文旅惠民夜市為載體,全方位融入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旨在提升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質量,促進地方夜間經濟的發展。
在烏蘭鎮分會場,西鄂爾文化主題公園彩燈熒繞、綠樹環繞、人來人往,悠揚的曲調聲和群眾的賀彩聲此起彼伏。會場旁邊,“暢游可愛鄂托克 品味美好生活”文旅惠民夜市的各種小吃攤前,前來品嘗美食的市民及游客絡繹不絕。“不僅能看到精彩的節目,還能品嘗到各種美食,感覺現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市民滕先寧說。
在蒙西鎮分會場,二人台、小品、民間小調等17個風格迥異、獨特別致的節目輪番上演。農牧民演員紛紛用嘹亮的歌聲表達心中的喜悅,用動人的舞姿展示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贊美和追求,充分展現了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主要感謝黨的好政策。黨的政策好了,我們的心情也就舒暢了。想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把地方的鄉土風情都給大家唱出來。”表演者李殿光說。
據鄂托克旗文旅局局長額定達來介紹,舉辦“文明實踐我行動·文化惠民暖人心”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一方面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將文化演出與夜間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夜間消費市場的活力,帶動和促進就業,還能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截至目前,鄂托克旗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22場,開展百日消夏廣場文化系列活動65場,開展各類全民閱讀推廣活動63場。
“乃日”歌聲傳四方
群眾文化的發展,既在代代守護,也在與時俱進。
阿爾巴斯蘇木巴音陶勒蓋嘎查是鄂爾多斯乃日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保留蒙古族原生態文化最完整的地方。這裡擁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被譽為乃日文化之鄉。
走進乃日文化傳承人、草原藍色樂隊創始人那音太家,三弦、四胡、馬頭琴等傳統樂器的合奏聲經久不絕。推開房門,那音太正在輔導當地牧民演員表演鄂爾多斯乃日。“那音太老師剛成立樂隊時,整個樂隊隻有三五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幾十個人。前段時間去廣西桂林參加演出,我也在現場,我們的演出非常成功,獲得了全場各民族代表隊的掌聲,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驕傲、很自豪。”隊員阿爾賓格希格作為樂隊的第一批隊員,談起乃日,他總有說不完的話。
據了解,“乃日”漢語譯為聚會,基本形式就是或多或少的牧民相聚一堂,帶上笛子、三弦等各種民間樂器,吹拉彈唱,載歌載舞。據相關文獻記載,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近年來,鄂托克旗深入挖掘鄂爾多斯“乃日”這一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了內蒙古自治區首個以乃日文化為基礎,集文化保護、傳承教學、創作表演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鄂爾多斯乃日傳承基地。截至目前,共培育“乃日”文化戶128家、樂隊182支、牧民演員2000多名,年演出量達1000余次。
“文化+”多元化發展
文化在傳承中發展,離不開文化的體驗感、科技感和參與感。鄂托克旗通過“文化+展示”“文化+互動”等形式,讓群眾文化多元化創新性地發展。
今年10月底,“景仰鄂托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張正國個人攝影展在鄂托克旗檔案館開展。展覽匯集了攝影家張正國的270余幅作品,作品涵蓋了鄂托克旗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工業發展、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展出期間,吸引了周邊1000余名觀眾及攝影愛好者前來觀展。
“這次展出的作品,題材廣泛,涵蓋內容廣泛。展覽首次採用了數字化大屏幕滾動呈現攝影作品,效果色彩形象逼真,配有立體音效和現場解說,讓觀眾如至身於拍攝現場,場面宏大而震撼!”鄂托克旗檔案史志館館長嚴強說。
近年來,鄂托克旗通過打造攝影之城,採取“攝影+旅游”模式,通過眾多攝影愛好者的鏡頭向世界展示鄂托克草原風光、歷史底蘊、人文景觀,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打卡鄂托克旗,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讓文藝和經濟共同開花結果。
文化的繁榮發展需要百家爭鳴,更需要百花齊放,多元化發展是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鄂托克旗作為文化大旗,草原各族人民在這裡孕育了以桃力民為代表的厚重紅色文化、以馬什亥馬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阿爾寨石窟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
守著厚實的文化“家底”,鄂托克旗重點突出多元文化建設。依托桃力民紅色文化景區、桃力民小學革命遺址,伊盟工委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專線﹔依托西鄂爾多斯文化主題公園、烏蘭湖景觀公園、生態植物園以及遍布街頭巷尾的口袋公園,不斷豐富公園文化內涵,設置各種精神文明宣傳標語,讓文明新風深入市民心中。
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實施,根植於鄂托克旗的多彩文化持續綻放繽紛色彩。
鄂托克旗文聯副主席滿都拉認為,多彩的群眾文化,不僅給文藝愛好者提供了舞台,還給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閑放鬆的新文化空間。
“攝影作品展、詩歌大賽、全民閱讀活動……當前,群眾共建共創的一大批群眾性、開放性、公益性文體活動,正成為鄂托克旗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工作抓手和群眾自娛自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
文旅融合促振興
在鄂托克草原,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是最盛大的文體盛會。搏克、射箭、賽馬等項目應有盡有,精彩絕倫。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六七十歲的老者,都意氣風發地熱衷於比賽。他們是體育運動的愛好者,更是全民健身的參與者。
今年56歲的烏蘭鎮沙日布日都嘎查牧民斯慶巴雅爾,從爺爺那一輩就開始賽馬。現在算上他自己,還有兒子德力格和7歲的孫女,已經是四代人接力成為賽馬運動的傳承者。
目前,全民運動在鄂托克旗已經蔚然成風,群眾參與體育鍛煉、體育賽事成為了習慣。這些民族韻味十足的傳統體育比賽,再加上刺激味蕾的各種美食節和琳琅滿目的物資交流會,吸引著眾多市民及外地游客,或觀看比賽、參展經商,或打卡旅游、品嘗美食,既豐富了文化體育生活,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
銀川游客王釗在觀看完2024年那達慕大會開幕式,原本計劃當天返程的他,重新規劃了一下自己的行程:“現場氛圍火熱、民俗表演很精彩、周邊的特色美食口味獨特。想第二天繼續留在這裡,逛逛夜市,還要到附近的金沙嶼景區來一場沙漠游。”
王釗口中說的金沙嶼景區位於木凱淖爾鎮察汗敖包嘎查,是鄂爾多斯市級文化旅游示范嘎查。這裡不僅有風景如畫的沙漠綠洲,有受人追捧的重走長征路模擬體驗線路,有激情四射的沙漠越野挑戰賽,形成了游、行、食、住一體的金色旅游景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過去隻能在書中讀過這樣的美景,今天終於親眼見到了,真是太美了!”在金沙嶼景區游玩完的王釗在返程時興奮地說道。近年來,木凱淖爾鎮立足實際,培育“紅色教育+綠色養殖+金色旅游”為補充的教育生態文化產業發展聯合體,不斷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像金沙嶼景區這樣的旅游景點在鄂托克旗還有很多,而且各有特色。鄂托克旗結合群眾性文體活動具有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特征,推出了一大批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非遺研學旅行線路和“村超”“村晚”等文體旅游線路。
據不完全統計,1-10月份,累鄂托克旗計接待游客51.7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25億元,各地游客“跟著文體活動”來旅游成為主流。
文旅搭台,群眾唱戲,產業振興。如今,鄂托克旗正在創新用好群眾性文體活動資源,搭建好互惠互利、共享共建的文旅舞台,以活動興產、以活動富民、以活動化人,在實踐中持續為鄂托克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吳建軍、楊會)
來源:鄂托克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