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非遺匠心為職教發展探索更多可能

2024年10月31日09:1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內蒙古職業教育非遺文化傳承展上,非遺文化展演及靜態展陳大放異彩,讓觀眾大飽眼福。

  其中,由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選送的古如歌展演,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多人所了解。展演中,合唱團成員身著民族服飾,唱出了古如歌優美獨特的旋律,歌聲粗獷蒼勁、渾厚悠揚、令人嘆服。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教授色蘇雅拉圖是合唱團中最小的成員,他一直致力於古如歌的傳承與保護。“古如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蒙古族古典音樂的‘活化石’,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通過古如歌能展現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色蘇雅拉圖介紹,“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是古如歌的發源地和傳承地,近年來,我們通過在校內開設選修課,在校外開展田野調查、社會培訓等,積極傳承和保護古如歌,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如歌,感受它的魅力,讓這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為學校非遺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色蘇雅拉圖還是蒙古族四胡鄂爾多斯演奏法的自治區級傳承人。同時,他還帶領學校裡的青年教師斯日吉積極開展鄂爾多斯蒙古古箏技藝的搶救工作。

  “通過田野調查,色蘇雅拉圖老師了解到了鄂爾多斯蒙古古箏的存在,但這項技藝甚至這種樂器目前幾乎失傳,已知現存的唯一一把鄂爾多斯蒙古古箏陳列在鄂爾多斯博物館。因為我學的是古箏專業,老師就極力鼓勵並指導我開展鄂爾多斯蒙古古箏的研究傳承工作。”斯日吉說。目前,通過梳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斯日吉已基本掌握了鄂爾多斯蒙古古箏的技法、定弦法,她還計劃在今年底前完成30首民歌的指法整理,形成教材。

  “要讓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並煥發活力,不僅需要傳承人的堅守,更需要年輕人的參與。作為培育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職業教育應該主動與非遺文化融合發展,同時,非遺創新也能夠打造職業教育的新賽道,助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色蘇雅拉圖說。

  “在職業教育非遺文化傳承展上,我們通過展陳、展演、展示、視頻等形式,展出了全區23所職業院校500余件展品,涉及6大類20多個非遺項目。”自治區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內蒙古職業院校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產教深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注重與非遺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的結合,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創新不斷融合,雙向奔赴,取得積極成效。

  全區各地各校紛紛搭建起非遺文化傳承平台——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成立“內蒙古飲食非遺傳承展示基地”﹔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烏蘭察布市藝術學校成立“武利平二人台大師工作室”……

  各地各校爭相構建科學的非遺傳承教學體系——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在專業課中融入“非遺保護與傳承”課程思政主線,並建設以傳承和發展蒙古族呼麥藝術、長調民歌、馬頭琴藝術及傳統手工藝等非遺項目為主的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蒙古族傳統藝術賞析》﹔興安盟中等職業教育中心在建筑裝飾設計課程中,引入浮雕樹皮畫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法﹔赤峰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將非遺文化融入到廣告藝術設計、形象設計等專業課程中,開設美甲雕刻專業課程……

  如何讓非遺文化真正深入融進職教體系?產教融合是關鍵。當前,內蒙古教育部門正積極聯合文旅、人社等部門,統籌各方資源,加強區域合作、校企合作、校際合作,聯合行業及民間非遺傳承人,與學校教師共同打造專兼結合的非遺傳承師資隊伍。此外,教育廳支持各職業院校依托專業優勢,融合開設與現有專業相關的非遺專業,實施“技能專業+非遺傳承”雙向培育﹔助推形成非遺文化聯盟,為全區傳統特色產業技能提升搭建平台,推動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縱深發展,為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貢獻力量,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更多可能。(記者 劉志賢)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