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藝之花為人民綻放
——內蒙古推動文藝工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側記

金秋十月,碩果累累。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內蒙古文聯成立70周年之際,內蒙古推動文藝工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呼和浩特召開。
內蒙古120名作家、藝術家、烏蘭牧騎隊員代表圍坐在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分享創作心得、暢談藝術未來,為內蒙古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座談會上,“人民”“時代”“誠懇”等字眼被藝術家們屢屢提及。
“做人民的學生”是內蒙古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艾平一直以來的堅守。在她筆下,誕生了帶著歲月痕跡面對時代挑戰的《額嬤格》、積極融入現代生活的獵人媽媽《游獵之地的你》等作品。“我要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力爭寫出具有美學光彩和文化底蘊、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接受人民的檢驗。”艾平說。
為人民服務是文藝永恆的主題。開展“送文化”志願服務、“點單式”文藝培訓,打響“村歌嘹亮”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品牌,內蒙古文聯充分發揮文藝和志願服務的雙重優勢,實現了文藝志願服務高質量發展。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武利平表示:“真正的藝術,需要真誠地去為人民服務,隻要全心全意為人民付出了,觀眾就會買賬,就會鼓掌。”
從第一個作品《小牧民》,到《草原酒歌》《塔林畢斯貴》,再到《馬背上的女人》《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趙林平創作的舞蹈舞劇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助力舞蹈高質量發展需要情懷與擔當,精心之作需要沉心打磨,這是我始終面對藝術創作的態度。”趙林平說。
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優秀人才、推動精品創作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新時代內蒙古民間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民間文藝學術著作《蒙古族傳統美術——圖案》(上、下)、皮雕作品《留給春天的種子》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伊和白乙拉表示,將以重點工程和品牌活動為抓手,推動內蒙古民間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舞蹈家協會主席何燕敏認為“誠懇創作”是成就高質量文藝作品的核心。舞劇《騎兵》如今已走過全國26個大中城市、完成了134場巡演,所到之地場場爆滿。何燕敏分享了舞劇《騎兵》創作背后故事。她將自己比作“手藝人”,她說:“不僅是《騎兵》,在我以往的所有作品中,我始終堅持誠懇創作的原則。隻有高質量的作品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真正的為觀眾為社會帶來精神滋養。”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電影家協會主席寧才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培育壯大引領新風正氣的文藝隊伍等方面回顧了內蒙古電影事業近年來的發展。他說:“我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更多地挖掘能反映北疆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題材,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優秀作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是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烏蘭圖雅的座右銘。“文藝作品隻有根植於人民,才能像從肥沃的土地裡長出的庄稼一樣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文藝創作也是如此,要堅持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去,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歌唱,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從中汲取創作的源泉。”
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頡元芳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到錫林郭勒盟草原採風,對當地人物有了深厚了解,被這片土地深深吸引。2019年,以東烏珠穆沁旗兩位牧民為原型創作的水彩畫《遠方》獲得中國美術獎金獎。去年,在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建立“頡元芳採風創作工作室”后,她與當地藝術家一起採風,帶著學生為當地民宿畫牆繪,繁榮創作的同時帶動旅游發展。頡元芳說:“我們的美術作品必須從人民中來,這樣的作品才是生動的、真實的、有溫度的。”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烏蘭牧騎聲樂隊隊長金克勒那日表示,烏蘭牧騎是宣傳隊,更是播種機,我們要用群眾聽得進去、聽得明白的方式,傳播黨的聲音和關懷。“原來演出后,我們給老鄉理發、修收音機、幫著接生小羊羔,現在不僅送文藝,還送政策、送科技、送醫療,把消防、法律、畜牧業生產知識融入節目、開展宣講。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在大草原上宣講了70多場,牧民們說我把黨的政策說到了他們心坎兒裡!”
內蒙古推動文藝工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既有文藝創作的經驗總結,又有思想交鋒與深邃思考,形成了廣泛共識,凝聚起推動內蒙古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記者 馬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