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蒙東地區跨越式發展再提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東北,重振雄風再出發。
曾經,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共和國的長子”,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3年,振興東北戰略提出,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啟了解決沉疴與新憂的探索實踐之路。
2007年,內蒙古蒙東地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5個盟市被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范圍。
乘風而起,扶搖直上。在深邃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擘畫下,內蒙古蒙東地區跨越式發展加速推進。
擔當——
重實干、勇擔當,以拳拳之心維護國家“五大安全”
畝產785.9公斤!興安盟水稻再次刷新內蒙古水稻單產紀錄﹔畝產321.7公斤!扎賚特旗再次刷新內蒙古地區大豆單產紀錄……
豐收之際,內蒙古大地捷報頻傳。作為國家重要“糧倉”,2023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產量創歷史新高791.6億斤,2024年有望首次突破800億斤。
糧穩則國穩,食安則民安。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這其中,耕地佔全區69%、糧食產量佔全區76%的蒙東地區功勞巨大。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東北考察調研,並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賦予新時代東北振興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五大安全”的新使命。
蒙東的自然生態資源富集,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鏈供應能力在內蒙古以及東北地區都佔有重要一席。作為東北振興戰略的一員,內蒙古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使命擔當,以實干作答。
曾經,大興安嶺萬千棟梁出林海,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今天,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中率先全面停止森林商業性採伐,開啟生態建設新時期。打響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綠進沙退、家美人富,內蒙古以蒙東之綠,進一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過去,蒙東地區作為內蒙古重要的煤炭、電能基地,擔負著能源保供的重要職責。今天,蒙東新能源並網裝機規模超3600萬千瓦、佔全區一半,火電裝機近4000萬千瓦、佔全區1/3以上,2022年生產煤炭3.2億噸,其中約50%保供東北三省,東北區域“暖流”連綿不斷。
曾經,中蒙邊境三角山哨所邊防官兵保家衛國的動人故事廣為流傳。今天,在佔內蒙古邊境線70%的蒙東邊境線上,草原110、戍邊警務室、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把各方面守邊固防的力量最大程度凝聚起來,筑起守護祖國北疆安全的銅牆鐵壁。
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內蒙古始終牢記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挺膺在前,實干擔當,以拳拳之心守護家國之安。
升級——
補短板、促轉型,以產業突破贏得發展主動權
時間大步向前,鐫刻下蒙東地區奮力拼搏的動人華彩。
從歷史上看蒙東經濟總量、財政實力曾一度領先,一些產業、企業和品牌曾一度輝煌。然而,同東北老工業基地相似,近年來蒙東地區在進一步發展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東北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支撐,蒙東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關乎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大局。如何在困境中破局?蒙東地區用行動書寫答案。
赤峰,因礦冶而名的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因首創國際領先水平的“雙爐連續煉銅技術”,赤峰雲銅成為國家級銅冶煉行業能效“領跑者”。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規劃7個延鏈補鏈項目,不僅甩掉“賣礦”的帽子,更將鋰多金屬礦“世界級儲量”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生發,有色冶金這個傳統“老家底”,在轉型升級中逐“綠”向“智”、脫胎換骨。
通遼,因玉米而名的全國產糧大市。圍繞玉米生物產業鏈條的培育、發展和延伸,通遼市引進30多家重點企業,產品已形成13大類200多個品種。當前,通遼市正在圍繞糖、酸、藥、醇等方向,打造世界級氨基酸基地和國家級原料藥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鏈向食品級、藥品級高端延伸。隨著產業鏈升級,玉米這個傳統糧食作物,正被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集群。
興安盟,“風光無限好、綠電動力足”。依托良好的風光資源,興安盟把新能源作為重塑工業格局的新引擎,積極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新能源直供電等模式創新,抓好增量配電網建設,持續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截至7月10日,興安盟新能源裝機658.24萬千瓦。隨著一大批清潔能源建設裝備制造配套工程等項目加速聚集,興安盟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得到有力支撐。
呼倫貝爾,因生態而名的“北國碧玉”。這個夏天,乘著飛機看草原成為呼倫貝爾旅游新熱點。近年來,呼倫貝爾市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抓住低空經濟發展機遇,為游客提供空中游覽、飛行體驗、航空拍攝、航空教育培訓等多項服務。
錫林郭勒盟,因廣袤無垠的草原成為全國最大的牧業基地之一。近年來,錫林郭勒盟以“減羊增牛”戰略為抓手,做強“牛產業”,搞活“牛經濟”,一面實施肉牛改良工程,加快優質肉牛良種擴繁,一面積極探索規模化、標准化舍飼畜牧業發展模式,實現肉牛養殖供種能力、個體產值和整體效益的同步提升,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的轉型蝶變。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從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產業鏈向高端升級,從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培育未來產業,蒙東地區立足特色優勢,促進地區的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轉變,以產業突破引領東北振興,打好漂亮“翻身仗”,贏得發展主動權。
抓住機遇,出台《內蒙古自治區關於落實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推動東部盟市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將蒙東地區發展納入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支持赤峰、通遼共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支持力度,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補齊民生短板……內蒙古奮力托舉,全力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開放——
深度融入、互聯互通,努力打造我國開放新高地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任務。蒙東地區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交通樞紐,正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
對內,深度融入、共同發展。
2024年3月26日,內蒙古與黑、吉、遼三省簽訂東北三省一區勞務協作聯盟、技能人才合作聯盟兩個協議,推動東北三省一區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實現更穩定的發展。
7月,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共同研究形成的《關於促進東北三省一區旅游業協同發展的決定》正式施行,為推動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文旅產業跨地區協同性、均衡性、可及性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8月30日,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三省一區簽署《東北三省一區深化科技合作框架協議》,打破地域界限,推動科技合作再上新台階。
……
東北振興,不是某一地的振興,而是三省一區共同振興。蒙東地區被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范圍以來,內蒙古奮力推動蒙東地區融入東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高水平交流合作。同時,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聯通,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對外,互聯互通,輻射周邊。
8月31日,隨著一列滿載板材的進境中歐班列從滿洲裡國門駛過,2024年經滿洲裡鐵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突破3000列。
中歐班列通達天下。滿洲裡、二連浩特口岸是中歐班列東、中通道重要節點,兩個口岸中歐班列通行數量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2023年的8324列。11年間,1000余種進口商品、50000多種出口商品經兩地通關。
口岸是對外開放的門戶,截至目前,內蒙古已經有20個對外開放口岸,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多方位、立體化的口岸開放格局,有效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這其中,有14個口岸在蒙東地區,蒙東地區在構建內蒙古乃至全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服務“雙循環”,聯通“內與外”,蒙東地區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通道經濟和落地經濟,提升經開區、綜保區、合作區、互貿區等各類開放平台功能,培育壯大物流和加工制造等產業,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東三省一道,攜手打造我國開放新高地。
前行沒有止境,發展未有窮期。內蒙古把握東北振興戰略的歷史機遇,一步一個腳印,以一域之興為全局添彩。(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