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奮進75載 “魅力暖城”華麗轉身

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1526萬元,達到2023年的5849.9億元,擴大了約3.8萬倍﹔經濟實力穩居全國中西部城市前列,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排頭兵”﹔人均GDP大幅躍升,由1949年的38元上升至2023年的264699元,人均GDP全國第一……一組組綜合實力數據顯著提升的背后,見証了鄂爾多斯75年的發展奇跡,也是鄂爾多斯75年銳意進取的生動寫照。
從“一煤獨大”到“羊煤土氣風光好”,從工業經濟“一窮二白”到現代煤化工、新能源產業全面起勢,從“沙進人退”的不毛之地到“綠進沙退”的片片綠洲,從幾個人的科研隊伍到“兩院”院士領銜的完備人才體系,如今的鄂爾多斯,“四個世界級產業”勢強勁足,“四個國家典范”提質升級,“四個全國一流”煥發新貌……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鄂爾多斯以生動的轉型發展實踐,探索出一條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瘠走向富裕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在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繪就出一幅產業興盛、民生幸福、創新發展的西部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實現了“魅力暖城”的華麗轉身。
強產業,轉型升級步履堅定
75年來,鄂爾多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逐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
金秋時節,走進國能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煤礦,從中控室大屏幕上看到,8.8米超大採高智能綜採工作面上煤層被有序剝離,落到傳送帶上的煤塊兒經過洗選,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鄂爾多斯市是中國煤炭第一大市,目前擁有320座煤礦,2023年煤炭產量達8.1億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6。從2021年起,鄂爾多斯市承擔起國家電煤中長期合同煤源保供任務,連續幾年保障國內28個省區市的用煤需求,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以一市之力“溫暖千座城,點亮萬家燈”。
鄂爾多斯因煤而興,卻不唯煤而生。這些年,鄂爾多斯努力推動“一煤獨大”向多業並舉轉變,增長動力由資源驅動向資源和創新雙輪驅動轉變,提出構筑四個世界級產業、四個國家典范、四個全國一流的“三個四”目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助力全產業“振翅騰飛”。
新中國成立初期,鄂爾多斯現代工業幾乎為零,經過75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工業全面起勢,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業基因”已深深融入鄂爾多斯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作為國家14個大型煤炭基地、9個大型煤電基地、4個現代煤化工示范區之一,鄂爾多斯把資源型產業的發展重點放到資源轉化升值上,加快實現“一塊煤”到“一桶油”“一匹布”的縱向增值,打造門類齊全、體系完整、技術先進、規模一流的世界級煤化工產業。
從2004年開始,神華煤直接液化、匯能煤制氣、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匯能卓正煤化工、寶豐煤基新材料等一大批煤炭精深加工、轉化增值項目接續引進落地。鄂爾多斯現代煤化工產業從無到有,再到部分技術工藝、產值效能世界領先,鏈條不斷延伸、規模逐漸壯大,實現了煤化工產業縱向梯度增值,已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批穩基礎、利長遠的支撐性項目相繼落地,遠景動力技術、隆基光伏科技、捷氫科技等多家大型頭部新能源企業入駐,為鄂爾多斯工業增長帶來強勁動力,加速了“風光氫儲車”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綠色產業鏈條構建,高質量發展正在闊步前行。
辦實事,民生福祉全面增進
75年接續奮斗,鄂爾多斯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民生事業作為工作重點,釋放最大民生溫度,獲取安居樂業成績單。建設公園城市,打造和美鄉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民生福祉大幅增進,城市面貌不斷刷新,“暖城”的實力與擔當全面彰顯。
金秋的康巴什區,天藍水淨、花團錦簇。走在街頭,獨具設計感的城市建筑與大大小小的公園、廣場遙相呼應,烏蘭木倫湖兩岸風光旖旎、如詩如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融合,讓這座舒展大氣的草原新城展現出獨特的風貌。
75年來,鄂爾多斯圍繞“住有宜居”的住房目標,從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等多方面改善提升城鄉居住條件,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安居夢”。
75年來,鄂爾多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教育事業成績斐然,教育成為鄂爾多斯市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成為百姓引以為榮的閃亮名片。
75年來,鄂爾多斯不斷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75年來,鄂爾多斯持續提升文化軟實力,使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交相輝映。全市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日益完善,文體事業較快發展,先后承辦了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五屆運動會等國內大型賽事活動。
經過多年努力,鄂爾多斯的城市硬件條件、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先后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中國投資熱點城市、202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稱號,“魅力暖城”深入人心。
促改革,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75年與時俱進,鄂爾多斯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行動,打通從科技強到區域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十四五”以來,鄂爾多斯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以科技項目為抓手,共組織實施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585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9項,在能源、化工、冶金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填補了行業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採煤沉陷區4GW新能源大基地項目首次並網發電、可持續航空燃料柔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電石法PVC無汞化生產技術實現全球首發……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產品在“暖城”開花結果,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能。
從步履維艱到蔚然成風。75年來,鄂爾多斯科技體系不斷健全,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科技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25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企業3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76家……
成群成勢的高能級創新平台成為鄂爾多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今的鄂爾多斯,把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結合起來,推動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蝶變,正在實現“魅力暖城”的華麗轉身。(記者 郝雪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體育發展成果亮相“兩個博覽會”
- 10月10日,2024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內蒙古展台亮相“兩個博覽會”。 質地醇厚、味道濃郁的奶制品,口感筋道、香嫩多汁的牛肉干,悠揚動聽、風情濃郁的馬頭琴燃爆展台……開幕首日,“兩個博覽會”內蒙古展台前熱鬧非凡。…
- 長歌奮進75載 “魅力暖城”華麗轉身
- 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1526萬元,達到2023年的5849.9億元,擴大了約3.8萬倍﹔經濟實力穩居全國中西部城市前列,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排頭兵”﹔人均GDP大幅躍升,由1949年的38元上升至2023年的264699元,人均GDP全國第一……一組組綜合實力數據顯著提升的背后,見証了鄂爾多斯75年的發展奇跡,也是鄂爾多斯75年銳意進取的生動寫照。 從“一煤獨大”到“羊煤土氣風光好”,從工業經濟“一窮二白”到現代煤化工、新能源產業全面起勢,從“沙進人退”的不毛之地到“綠進沙退”的片片綠洲,從幾個人的科研隊伍到“兩院”院士領銜的完備人才體系,如今的鄂爾多斯,“四個世界級產業”勢強勁足,“四個國家典范”提質升級,“四個全國一流”煥發新貌……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