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久久為功逐夢綠色征程——內蒙古以高水平生態保護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4年10月06日10:13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75年滄海桑田,內蒙古大地換了人間。

荒山披上“綠裝”,沙海嬗變“綠洲”,礦坑變景區,一個又一個生態奇跡綠了山河、美了家園。

大興安嶺率先“挂斧停鋸”,大草原上禁止亂採濫挖、停止新上礦產資源開發項目,設好生態保護“硬杠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個又一個壯舉胸懷“國之大者”、筑牢生態屏障。

75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扛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堅持不懈保生態、治污染、促轉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光陰流轉,篤行致遠,北疆大地上回響著內蒙古各族兒女逐綠前行的鏗鏘足音。

逐夢綠色征程 筑起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

家住庫布其沙漠深處的烏日更達賴童年記憶裡隻有一種顏色。家裡灶台、櫃上有擦不完的黃沙,出門就是沙梁,除了剛生下的小羊羔,圈裡的山羊也是黃的。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郝家窯村面朝黃河背靠山梁。33歲的村民郝福保回憶,小時候一遇到下大雨,大家就徹夜難眠,擔心河灘漲水沖毀庄稼,擔心房后的山梁發洪水,將院子裡的葡萄苗連根拔起。

“隻要睜開眼,滿眼都是沙,窗縫中、頭發上、鼻孔裡。風吹沙埋,總有搬不完的家。”通遼市科左后旗牧民格日樂的記憶裡,滿是哀嘆。

新中國成立初期,118.3萬平方公裡的內蒙古大地上,森林覆蓋率隻有不到8%。境內分布著四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50%以上。脆弱的生態制約著發展,一度成為貧困的根源。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 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現代化。內蒙古逐夢綠色的新征程就此開啟。

20世紀50年代,積極響應黨中央“綠化祖國”的號召,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建立了一批國有治沙站、國有林場,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1978年起,全面實施“三北”工程﹔1982年起,連續40多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此后,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連續實施草原生態獎補,讓草原休養生息。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方位開展生態修復。2023年,內蒙古以打主攻當主力的氣勢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開啟防沙治沙加速度。

一手抓護綠、擴綠,一手抓防污、治污。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實施“散亂污”企業治理、清潔取暖改造,嚴禁秸稈焚燒﹔全面改善河湖水質, “一湖兩海”保護與治理深入推進﹔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守護好內蒙古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淨。

逐夢的腳步風雨兼程,綠色的征程波瀾壯闊。截至目前,內蒙古森林面積達到3.57億畝,居全國第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5%,達到1990年以來最好水平,一道萬裡綠色長城綿亙祖國北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

鑄就寶貴財富 凝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力量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沒有輕而易舉的光芒。成就的背后,是堅韌不屈的精神力量,是苦干實干的不懈奮斗。

那一年,烏審旗農家女殷玉珍和丈夫用全部家當——一隻三條腿的瘸羊換回600棵樹苗,正式向毛烏素沙地宣戰。時至今日,殷玉珍已經在毛烏素沙地種下7萬畝林子,毛烏素沙地在內蒙古境內的治理率也已經達到75%。

那一年,18歲的董鴻儒來到位於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的蘇木山護林站,從此,植樹護林成了他一生的事業。連續40多年忘我奮斗,他和工友在荒蕪的蘇木山上建起了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

那一年,時任阿爾山林業局局長的劉景林意識到,林子總會砍完,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荒山禿嶺。在他的帶領下,一代代林場職工不畏艱辛,在阿爾山造出內蒙古第一個百萬畝人工林,為子孫后代留下綠色家園。

在逐綠前行的征程中,一代代北疆兒女扛起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涌現出數不清的平凡英雄,創造出一個個綠色奇跡,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綠色贊歌。

在壯闊的綠色進程中,內蒙古大地孕育出不畏艱難、負重前行,團結拼搏、敢於勝利,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308精神”,創造出解放思想、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穿沙精神”,與三北地區人民一道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

今天,這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匯聚成建設美麗內蒙古、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礡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37億畝、種草3.36億畝、防沙治沙1.4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今天的內蒙古,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淨“氧吧”,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后花園”。

今天的內蒙古,治沙模式、技術和成果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成功復制,並向沙特、蒙古國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為全球遭受荒漠化威脅的地區貢獻著“中國方案”,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今天的內蒙古,孕育出中國首個沙漠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湖泊和沙丘沙漠特征自然遺產方面獨一無二的價值,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色彩。

拓展發展路徑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2024年9月12日,興安盟與4家企業合作開發88萬畝林業碳匯項目,首次簽發碳匯量60萬噸,企業預購額800萬元。

也在這個9月,通遼市科爾沁區清河鎮公濟號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正值盛果期的錦繡海棠果畝產達到3000余斤,產值預計將突破一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再一次如此具象化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濕地、大沙漠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隨著生態資源的價值潛力和高效利用模式被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孕育出別樣的“錢”景。

看林,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糧油、林草中藥材4大優勢產業勢頭強勁,正向集群化發展。林業碳匯、森林康養等潛力產業風生水起。以大興安嶺林區為例,內蒙古森工集團形成了經濟林、中草藥、食用菌、林下養殖和野生資源採集五大產業,2023年實現產值3.6億元,綠色林海潛力無限。

看草,大力推進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飼草產業,2023年全區各類飼草產量達7543萬噸、同比增長2.4%,飼草產量和產值均居於全國首位。有效保障了全區1.4億頭隻牲畜的“吃飯問題”,助力支撐了奶、牛、羊、絨4條重點產業鏈近5000億元產值。

看沙,培育發展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產業化、沙漠景觀旅游等產業,形成了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的實施,協同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人民增收、企業增效的人沙和諧的發展新路子。目前,阿拉善盟已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採種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2023年林沙產業產值達100億元﹔巴彥淖爾市扶持引進91家企業,推動有機種植業、養殖業、特色林果業等沙產業快速發展,“點沙成金”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

不斷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持續延鏈補鏈強鏈,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鎖陽、通遼塞外紅蘋果等一批林沙草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內蒙古正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2023年,全區林沙草產業總產值達到871.8億元,2024年將有望突破1000億元大關,進入全國前20位。

75年砥礪奮進,答卷亮麗。今天,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如磐的歷史使命,內蒙古在新時代大潮中奮楫前行,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書寫著新的奇跡。(草原雲·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霍曉慶)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