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一顆星星飛過的距離

——內蒙古參與見証中國航天事業七十五年發展奇跡

2024年10月04日10:07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一顆星星飛過的距離有多遠,內蒙古或許可以回答。

2024年6月25日,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嫦娥六號返回器准確著陸於預定區域,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這趟月背往返之旅,飛行了大約80萬公裡。

隨嫦娥六號遨游太空的還有4個國際載荷:法國氡氣探測儀、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巴基斯坦立方星、意大利激光角反射鏡。這些國家間的距離,東西跨越了四分之一個地球,而其科研成果,無疑將造福全球。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無到有,中國航天事業從位於內蒙古額濟納的東風航天城發祥啟航,幾十年間形成了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范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取得了以衛星上天、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為代表的巨大成就。到達火星的“天問一號”,正在把幾億公裡外火星上探測到的信息傳遞給地球。

一顆星星飛過的距離可以有多遠,中國航天人用行動回答,可以是無窮遠。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中國航天人以科學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的努力,在無垠宇宙中追求無窮。

支撐和托舉這個無窮夢想的,是很多就在我們身邊的具體的人的堅定決心、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尺寸之功。

內蒙古,通向無窮深空的光輝起點

國慶期間,內蒙古博物院,一張額濟納人民為國防事業搬離家園四處遷徙的簡易地圖前,很多人駐足凝視。歷史不會忘記,內蒙古“最美牧場為航天”的堅定。

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緊接著,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選址到內蒙古額濟納這片土地。

1958年,額濟納旗四分之一的人口、包括旗政府機關為國防建設讓地搬遷,他們趕著7萬多頭牲畜,輾轉近12年,3易旗府所在地,才再次找到合適的居住地。

東風航天城,也稱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額濟納人民遷出的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1965年,按照國防建設的部署,中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生產基地,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航天科工六院也遷到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東風航天城升空,震驚世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可以獨立研制並發射衛星的國家。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的,正是航天六院研制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1999年,著陸場站大部隊進駐內蒙古場區——位於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草原,僅僅4個月,便在內蒙古大草原腹地建成了中國自己的載人飛船回歸港,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著陸場站人員常年駐守。 2017年之后,這裡的航天搜救任務由整合后的東風航天城航天搜救分隊執行。從神舟十二號返回開始,東風著陸場也開始啟用進行神舟飛船返回艙著陸。20多年間,位於內蒙古中部和西部的這兩個著陸場,捷報頻傳。到目前為止,17艘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嫦娥系列的返回器,全部安全著陸到這兩個航天著陸場。

而作為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也曾是中國第一個陸上導彈綜合實驗靶場的東風航天城,在內蒙古額濟納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書寫了許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的第一枚地對地導彈、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第一艘神舟飛船、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

內蒙古,空地探索造福民生的先鋒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中秋之夜,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東風航天城發射升空。內蒙古日報社記者在發射之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問:載人航天與國計民生之間有哪些具體的關聯?發言人武平回答,載人航天的投入產出比在1:10到1:12之間,我國航天領域有幾千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行業,航天技術可以應用於脫水蔬菜、衛星導航、天氣預報等領域。

俯仰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覆蓋空地,造福民生,這或許是一顆星星飛過的更遠距離。

2004年立項的中國探月工程分“繞”“落”“回”三步走。2014年11月1日凌晨6時42分,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帶著降落傘緩緩飄落在阿木古郎草原,這是中國航天器第一次在繞月飛行后再入返回地球,標志著三步走“回”的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安全降落在雪野茫茫的阿木古郎草原,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三個探月採樣返回的航天大國,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這也是人類相隔44年再度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4年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月背樣品著陸阿木古郎草原。探索幾十萬公裡外的月球,中國一步一個腳印,成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從月球正面和背面均有樣品採回的國家。現在,對這些月球樣品的初步研究,填補了很多人類月球研究歷史的空白。嫦娥六號剛剛帶回的人類目前唯一的這批月背樣品,也即將以全球視野開放申請。

9月21日,2024年航天育種與現代農業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分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行。論壇現場,10余家國內航天育種優勢單位成立全國航天育種創新聯合體。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航天新品種”等5項航天育種與現代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該院在嫦娥六號任務中搭載了中蒙藥材育種材料4份、藜麥育種材料6份,論壇現場進行了嫦娥六號空間誘變實驗材料交接儀式。據介紹,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目前共搭載了41份航天育種材料,並為內蒙古15家單位及團隊搭載230份育種材料、示范推廣50余個航天品種,示范面積達5000畝以上。

今年9月,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搭載神舟十四號飛船遨游太空的馬鈴薯實生籽經過培育成為微型薯進行第一年大田種植后,也迎來了收獲季。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在踏實的奮斗中篤定堅實地擁抱星辰大海,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敦煌壁畫中走進了生活。

內蒙古,航天器起落的溫暖“母港”

新中國成立75周年華誕之際,駐守中國空間站“天宮”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太空送祝福:“我們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謝謝大家,我們東風見。”

按計劃,這個月,中國空間站將迎來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交接后,神舟十八號乘組將返回東風著陸場。

太空連著東風,東風連著內蒙古。

內蒙古從西到東跨度2400公裡,這其中分布著新中國第一個航天城——東風航天城、兩大航天著陸場即額濟納東風著陸場和四子王旗著陸場。飛船從內蒙古升空,航天員在內蒙古著陸,這是偉大祖國賦予內蒙古無上光榮的使命。烏蘭察布在今年的內蒙古文博會展位上也打出了“通高速高鐵飛機飛船”“四通”的文旅招牌。內蒙古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母港”名副其實。

神舟飛船從額濟納升空,從神舟十二號開始也在額濟納著陸。神舟起落是吾鄉,額濟納旗賽漢陶來蘇木孟格圖嘎查牧民衛其勒格其從小就聽父親講三易旗府的故事,他接過了父輩“最好牧場為航天”的接力棒,“從神舟十二號開始,神舟飛船返回艙已經6次在額濟納東風著陸場著陸,其中5次落在我家草場上,1次落在我家鄰居草場上,神舟十八號飛船返回艙又快要返回地球了,期盼還能降落在我家草場。”

衛其勒格其家共有71萬畝草場,這與宇宙的浩瀚相比可以說是渺如沙粒的小小空間,是衛其勒格其的生計所在,飛船回收車隊一次次穿越牧場,他對此從沒有過怨言。

“賽漢陶來”蒙古語意為美麗的胡楊,阿木古郎蒙古語意為“平安”。在內蒙古西部的賽漢陶來,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平凡的人們像胡楊般堅韌且竭盡所能地為祖國航天事業筑起堅實的臂彎,為中國航天員營造安心安全返回地球的溫暖港灣。

對於兩地參與航天任務的民兵、警察、機關工作人員等其他人員來說,一顆星星飛過的距離,就是他們用腳步丈量和用職責堅守的轄區。

嫦娥六號回收時,當東風著陸場100余名搜救隊員、30余台車輛裝備從大漠戈壁東風航天城轉戰阿木古郎草原時,烏蘭察布邊境管理支隊轄區各派出所民警挨家挨戶走訪附近居民進行安保宣傳已經很多天了。

多次參與返回艙回收任務的額濟納旗賽漢陶來蘇木孟格圖嘎查副書記張治軍說:“每次的執勤點位雖然都是在外圍配合觀測,但還是很興奮。我們每個點位都由蘇木鄉鎮干部、摩托旅人員、公安、交警組成,參與國家大事,肩頭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非常自豪!”

東風航天城每有發射,額濟納旗東風鎮的巴彥寶格德山上、弱水河邊都是很好的觀測點。2022年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號發射前,巴彥寶格德山頂漫天星光,隨著點火時刻的到來,天空被絢爛的橘紅色焰火點亮,隨著轟隆隆的巨響,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劃出一道壯美的弧線,漸漸成為額濟納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此時,在不遠處的巴彥寶格德分水樞紐,值守阿拉善烏海水文資源分中心狼心山水文站的李雪峰、張淑霞、何貴平在一彎燭火的值守點目送神舟十五號飛天。

一河弱水保障了額濟納的美麗,也保障了航天城裡胡楊的絢爛。當晚7點多,內蒙古日報社記者曾在那裡短暫停留,吃飯時水文站值守點突然停電。李雪峰從容拿出了蠟燭,“我們離發射場區非常近,這是常規操作,為保障神舟發射進行的停電。”

北京、喀什、渭南、東風、遠望……海陸空的測控站點織就一張網,天地協同萬人一杆槍保障航天。內蒙古,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除了航天科技系統,每有發射回收任務,內蒙古相關部門單位和多個盟市十幾個旗縣(市區)會逐級成立由黨委、政府領導牽頭,民政、財政、公安、交通、電力、通信、氣象、鐵路等部門參加的協調保障機構,相關地區和部門還會成立搜救分隊、航天護衛隊等參與護航飛行任務。

60多年來,伴隨著人造衛星、神舟飛船、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的步伐,內蒙古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的飛天夢貢獻力量,並一次次見証著祖國航天事業的飛躍。作為中國航天器起飛著陸的溫暖“母港”,茫茫戈壁、蒼蒼草原,訴說著內蒙古的責任與擔當。

今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額濟納旗東風鎮寶日烏拉嘎查黨支部獲得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表彰。

曾經代表額濟納牧民到北京慰問過航天員的吳吉日嘎拉老人就是東風鎮額很查干嘎查牧民,每有發射任務,他都會遙望自己的出生地東風航天城裡升起的那顆最亮的星。10歲的時候,他跟著家人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從那顆星星升起的地方開始多年遷徙,最終定居在東風鎮額很查干嘎查。東風鎮距離航天城四五十公裡,是額濟納旗距離東風航天城最近的蘇木鎮,每到發射回收任務,東風鎮都會全力配合疏散群眾、回收殘骸等工作。

今年77歲的吳吉日嘎拉說,“把最好的牧場騰出來給祖國的航天事業,父親說無怨無悔,我們也是。現在,我出生的地方變成了國家航天器飛往太空的地方,我覺得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一顆星星飛過的距離,在中國人心中,可能是同心共圓中國夢的距離。

內蒙古,中國航天飛躍未來的參與者

2023年9月21日,120名中學生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蒙古包地面課堂與空間站“同頻共振”。當天下午,“天宮課堂”第四課正式開課,本次授課活動分別在北京、內蒙古阿拉善盟、陝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寧波設置了地面課堂,這也是“天宮課堂”首次在內蒙古設立地面課堂。來自阿拉善盟各地的120名青少年盯著大屏幕好奇地觀看太空實驗,並與航天員進行問答互動,這場奇妙的太空課在他們心中播下科學與夢想的種子。

自古以來,宇宙浩瀚令人憧憬和神往,星辰大海寄托一代又一代人的夙願和夢想。火箭、飛船、空間站、探月、探火……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有些遙遠,但在內蒙古,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航天事業跟自己很近,每每提及,都與有榮焉。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內蒙古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飛天夢的深度參與者。

包頭稀土研究院蒙稀磁業有限公司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研制生產了大量稀土釤鈷永磁元器件﹔內蒙古有企業為航天員提供乳制品和肉制品﹔實踐十號曾經搭載內蒙古的家畜體細胞在太空飛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曾經搭載內蒙古26個品種74份空間誘變育種實驗材料在太空進行育種實驗﹔在內蒙古的企業研制出的F-12高強有機纖維應用於火箭導彈的殼體和飛機結構件﹔來自包頭的北奔重卡在飛船返回艙回收任務中承擔工程運輸任務……

保障和參與祖國航天事業,內蒙古人民始終全力以赴。在內蒙古這片廣袤土地上,神舟小學、神舟賓館、神舟路、東風路、飛天路……與航天相關的元素數不勝數,與航天相關的人和故事延綿不絕難以盡數。

從藍圖繪夢到奮斗圓夢,神舟飛天、天宮駐空、嫦娥攬月、北斗指路、天問探火、羲和逐日,在距離地面約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太空“出差三人組”有序輪換,中國步入空間站時代……這些成就幾乎都與中國航天的“母港”內蒙古有著深深的牽絆。

內蒙古博物院裡,中國航天各單位贈與內蒙古的展品有很多——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提供的651超短波雷達測控系統、BWT—133型車載式電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提供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回收艙……

內蒙古許多和航天有關的地方如今都是地標式的存在,雖然人煙稀少,卻是很多人向往的飛天聖地。譬如降落了多個航天器的阿莫吾素嘎查,嘎查所轄總面積77.69萬畝,常住人口隻有66戶179人,是真正的地廣人稀。如今,這裡卻成為不少人駕車幾百公裡前來打卡的地方。

一顆星星飛躍的距離,或許是人類好奇和向往的距離。

2024年4月24日,神舟十八號發射前,“紅領巾愛祖國——我心中的五星紅旗”主題活動在東風航天城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給少先隊員們講述當年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過程。祖國的星星疊加太空的星星,意在讓孩子們擁有更全球的視野、更廣闊的胸懷、更遠大的夢想。

從60多年前出發,從祖國北疆內蒙古出發,現在,中國的深空探測距離越來越遠、太空“朋友圈”不斷擴容,建立深空探測國家實驗室、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推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完成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建設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體系、健全空間環境治理體系能力……中國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入太空探索,引發廣泛共鳴和響應。

心有凌雲志,手可摘星辰。帶著人類的好奇,中國航天還在探索更遠深空。而無論星星飛多遠,內蒙古永遠是中國航天最可靠、最安全的守護者,是中國航天最深情、最積極的參與者。(草原雲·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李霞)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