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

2024年09月23日11:1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興安盟科右前旗永遠村農村公路四通八達。

汽車行駛在翁牛特旗的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烏白公路。記者 馬駿馳 攝

烏審旗Y723巴圖灣至統萬城公路。

磴口縣X728穿沙公路。

無論寒暑,每天清晨,余萬福都會騎上自己的電三輪出發,鐵鍬、掃把是他的必備工具,巡查、清理路面、修整路肩是他的主要工作,如果遇到無法處理的公路病害,他會及時在微信工作群裡報告。余萬福是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東地道班班長,也是22公裡農村公路的“路保姆”,他熟悉這條路上的每一段路基、每一個橋涵。

在內蒙古廣袤的農村牧區,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公路如同血脈般貫穿其間,它們不僅是農牧民群眾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是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內蒙古農村牧區公路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如今,內蒙古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7.7萬公裡,779個蘇木鄉鎮和11050個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

公路三分建,七分養。為做好17.7萬公裡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內蒙古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三級路長制”為依托,按照“縣道縣管,鄉村道鄉村管”原則,強化全區農村公路分級管理養護,各地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農村公路養護新路子,更好地保障農村牧區交通網絡持續、健康、高效運行,內蒙古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

磴口縣:率先嘗試市場化養護模式

金秋時節,在沃野平疇間,平坦公路上來來往往的大小車輛,將磴口縣的特色農副產品送往了全國各地。

磴口縣位於河套平原,是全國重要的糧油生產大縣。截至2023年底,磴口縣農村公路總裡程已達2069.6公裡,公路列養率達到100%。一個以縣級公路為脈絡、以鄉級公路為延伸、以村級公路為補充的連接國省干道、縱橫鄉鎮村組的農村公路網絡在磴口縣基本形成。

“公路其實很怕雨雪,如果缺少養護,路會爛得很快。咱們花了這麼大代價修好的農村路,一定要像孩子一樣精心養護好。”“路保姆”余萬福說。

2002年,余萬福所在的磴口縣公路段在全區范圍內第一家率先轉制成為民營企業,轉制后利用原有技術人員、養護道班、設備等成立了全縣唯一一家具有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技能的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年度採用競爭性談判的形式成為全縣縣道的日常養護單位。2024年,該公司憑借優異的技術實力和服務質量,又成功中標2024-2026年全縣公路養護標段,目前養護道路總裡程達到437.4公裡,覆蓋了全縣主要交通干線。

“我們以合同的形式明確了管養內容、管養責任、管養標准、補助標准,公司7個道班都配備了專門的責任人和養護隊伍,通過網格化管理方式,實現了對全縣公路的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磴口縣復興公路養護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杰說。

2020年,磴口縣出台了《磴口縣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磴口縣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磴口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全面落實縣、鎮、村三級“路長制”,把“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年度責任目標考核,構建起了“縣道有中心、鄉村有站所”的管理體系。

2020年開始,當地政府每年預算支出的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資金都不少於300萬元,並按收入增量的5%逐年遞增,形成了政府財政資金兜底的保障機制。

“為真正解決好養護問題,2020年開始,我們組建了572名鎮村監管員、護路員隊伍,有效解決了小型水毀、路面保潔、路肩整修、雪天防滑等一般性日常養護問題。並探索形成了‘縣道專業化養護、鄉道社會化養護、村道公益性崗位養護’等多元化運行模式,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規范化進程。”磴口縣交通運輸局公路養護中心主任魏宇堂說。

2021年磴口縣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縣。作為全區農村公路養護改革的排頭兵,磴口縣率先嘗試市場化養護模式,理順體制機制,實現管養分離,“縣道縣養、鄉村道鄉村養”、專群結合、有路必養的分級管理模式,解決了農村公路“有人管”“有錢養”“養得好”“管長遠”的問題。截至2023年底,全縣5個蘇木鎮47個嘎查村、5個農場公司硬化路通暢率達100%。優、良、中等路率達76%。

翁牛特旗:探索建立“共享道班”

9月19日早晨7點,位於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的敖包道班的公路養護人員已經整裝待發,開上養護通勤車,向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兵分兩路出發巡查。

“我們道班以前是專門養護國省干線306的,2022年開始,縣道215、216也納入到我們的養護范圍。目前道班總共6個人,負責養護國省干線48.211公裡,農村公路52.159公裡。我們每天都會上路巡查一遍,雨天會更加頻繁一些。上路巡查主要包括公路保潔、路域環境治理、修復公路病害、檢查安全標志等,一路上走走停停,大概要4小時左右。”敖包道班班長徐愛軍告訴記者。

“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因為建設等級不同,所以路況不同,農村公路養護任務相對要重一些,我們在養護過程中以路面為中心的同時,重點關注農村公路的路肩、邊坡、橋涵及公路的各種附屬設施的養護,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縣道215、216也提升為合格優良的‘四好農村路’!”。徐愛軍說。

2022年開始,翁牛特旗按照因地制宜、資源整合、簡易適用的原則,結合現有國省干線和農村牧區公路網相互交錯等實際,全面推行“共享道班”一體化養護模式。全旗14個公路養護道班,承擔全旗1102公裡管護任務,其中國省干線425公裡,縣道677公裡。

“之前國省干線和農村牧區公路養護道班是分開的,‘共享道班’打破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養護界限,對區域內的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實施一體化養護。國省干線與農村公路實行養護資金分開,人員、機械、物資共享。”翁牛特旗公路管護和運輸保障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東旭向記者介紹,這種模式可以克服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養護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等問題。

“‘共享道班’養護模式,可以讓管理工作更加統一、人員調配更加合理、養護水平更加專業、養護資源更加集中,全面提升了全旗農村牧區公路養護專業化、機械化的規模水平,推進了農村公路養護高標准、規范化發展。”王東旭說。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經形成了“五縱四橫三連接一環路二十出口”的公路網骨架,實現了“國省縣鄉路相連,村道街巷相通”的便民公路網。“‘十四五’期間,我們繼續推進農村牧區公路建管養運協調可持續發展,確保我旗公路‘有路必養,養必良好,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王東旭說。

烏審旗:著力打造“智慧路長”平台

“縣道647處發現水毀病害,監測時間為8月26日14時19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建設養護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手機上的“智慧路長”APP上收到一個帶實時圖片的路面維修申請單。接到申請單后,養護負責人形成維修單轉發到養護人員的手機上,相關人員立即出動,按照手機導航前往坑洞地點,及時完成維修,幾乎是無縫銜接。

目前,烏審旗“智慧路長”APP已普及到6個蘇木鎮、61個嘎查村,系統已實現所有農村公路全覆蓋,路面問題發現平均用時由原先的5-7天縮短至1-2天,道路響應修復時間縮短至24小時,道路養護整體流程用時節約了50%以上。

“農村公路專管員將巡查數據統一收集,通過手機拍照或輸入巡查日志上傳。在APP系統的另一端,通過數據共享,各級路長登錄該軟件,即可掌握、了解、處理各自區域的公路養護情況。”烏審旗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陶格陶鎖指著手機上的APP向記者介紹,這款“智慧路長”APP綜合運用5G、大數據、雲平台、手持終端、高清監控、智能識別等現代科技,將全旗各級路長融入同一款“智慧路長”APP,做到路況信息實時交換、路面力量統籌調度、疑難問題合力攻堅,構建了交叉高效的工作協調機制。

自2020年被確定為全國深化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旗縣以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緊緊圍繞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工作要求,以路長制為主題,以“智慧路長”APP為載體,建立完善“1中心、6網點、61網格”多層次、全方位的網格化養護體系,充分發揮各級路長“探頭”作用,助力烏審旗推行“掌上養護”模式。

近年來,烏審旗積極推廣農村牧區公路“路長制”管理模式,對轄區范圍內的農村公路實行“領養、認養、承養”的全民共養模式。

“養護人員一般為熟悉管護責任區范圍及周邊地形、路網情況的村民,如同道路專屬管家,能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為公路安全、暢通保駕護航。”烏審旗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村民將公路養護當做自家責任田,主動愛路護路,路養多了,效率也提高了,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局面。

縣道貫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阡陌縱橫,農村公路不僅是城鄉融合的大動脈,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干道。目前烏審旗已建成旗級智慧交通指揮中心1處,全旗6個蘇木鎮養護管理機構設置率達100%,61個建制嘎查村養護管理機構設置率達100%,各蘇木鎮、嘎查村專兼職人員339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在深入推行‘路長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管理養護模式,力爭將路長制管理平台與旗級物流、‘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系統進行數據共享,進一步發揮數據共聯共享作用,更好服務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適、優美的交通出行環境。”陶格陶鎖說。

建好“四好農村路”只是起點,管養好農村公路,則是重中之重。

2019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建立全區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實施意見》明確了交通運輸、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等相關部門及蘇木鄉鎮政府的管理養護權力和責任清單。

根據《實施意見》,自治區本級補助資金與切塊到盟市、旗縣(市、區)部分之和佔成品油稅費改革新增收入替代原公路養路費部分的比例不得低於15%﹔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三級公共財政資金投入農村牧區公路養護的比例分別為25%、25%、50%﹔探索建立與養護成本變化等因素相關聯的動態調整機制。

2019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印發自治區全面推行農村牧區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明確路長制組織形式和職責。

截至目前,內蒙古路長總人數達到11964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機構11594個,基本建立起旗縣有公路執法大隊、鄉鎮有綜合執法局、建制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優良路率逐年遞增。我區一批鄉鎮全面形成縣、鄉、村三級路長監控網絡和“網格無盲區、保潔全天候、服務全時段、監督全過程”的現代化治理網絡。全區20多個城鄉結合部縣區把具備市政道路功能的農村公路有序向市政部門移交,養護管理由第三方專業養護企業承包養護,進行專業化管理養護。

“農村公路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大交通’,我區將實施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優化分級管理養護體系,建立績效考核結果與養護資金分配挂鉤機制,不斷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全面提升農村公路功能,全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致富路、幸福路、連心路、振興路。”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高慧)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提供)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