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電影到院線大片
——75載砥礪奮進之內蒙古電影高質量發展篇
老電影承載時代記憶,院線大片引領時代風尚。
在廣袤的祖國北疆大地,內蒙古電影伴隨著新中國75載櫛風沐雨,閃耀著獨特而絢麗的光芒。這是一段從老電影的蹣跚起步到邁向院線大片時代的光影旅程。
回顧往昔,那些黑白電影猶如時光的膠囊,封存著一個個珍貴的時代記憶。1950年,《內蒙人民的勝利》作為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奠基之作在北京上映。至此,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影片中的“套馬”場面,渲染了茫茫草原策馬奔騰的雄渾氣勢,具有很強的視覺觀賞性,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1958年,內蒙古電影制片廠應運而生,該廠成立后完成的首部民族電影作品——黑白故事片《草原晨曲》,講述了內蒙古人民建設家鄉的故事。該電影格調明快激昂、草原生活氣息濃厚,公映后受到廣大觀眾的追捧。
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民族電影發展迎來高峰期,不僅題材涉及廣泛,也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在1981年拍攝完成了第一部民族題材彩色故事片《阿麗瑪》﹔上世紀末,又先后攝制完成了《母親湖》《一個女教練的自述》《森吉德瑪》《騎士風雲》等70余部故事片。其中,《騎士風雲》榮獲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3項大獎和5項提名獎,標志著內蒙古民族電影的創作水平邁進了全國先進行列。
內蒙古電影在不斷探索中創作出眾多高質量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東歸英雄傳》《悲情布魯克》《天上草原》等,用獨特的民族特質和極具風格的視覺語言豐富了中國電影的大銀幕。
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內蒙古電影在變革中迸射出了耀眼的光芒。電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到精致細膩的服飾道具,從對歷史人物的深入刻畫到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全面展現,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創作者們的精益求精。這部電影的成功,標志著內蒙古電影在變革中開啟了光影新篇章。
進入21世紀,內蒙古電影憑借其獨特風格,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上熠熠生輝。2002年至2015年,內蒙古拍攝的《額吉》《唐卡》《阿爾巴特》《草原母親》《心跳墨脫》《斯琴杭茹》等影片,斬獲了華表獎、金雞百花獎等幾十項國內大獎。其中,部分影片還獲得了國際大獎,2005年,《季風中的馬》獲得第2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2011年,《額吉》榮獲伊朗法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2015年,《諾日吉瑪》在德黑蘭第33屆伊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
從黑白到彩色,從簡單的情節到復雜的敘事結構,內蒙古電影在光影中實現了華麗變裝。2015年,電影《狼圖騰》的上映,成為內蒙古電影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志性作品,它引領著時代的風尚,讓全世界的觀眾都領略到了內蒙古電影的獨特魅力。
75年風雨兼程,內蒙古電影從電影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到電影題材的日益豐富,從本土電影人才的培養到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在電影制作技術方面,從最初的簡單拍攝到現在的高清、3D、IMAX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內蒙古電影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同時,電影題材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草原生活、民族文化等方面,而是拓展到了歷史、戰爭、愛情、科幻等多個領域,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內蒙古建立了一系列電影專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電影人才,並在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各個領域盡展卓越才華。此外,內蒙古電影還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與世界各國的電影制作公司、電影人進行合作,將內蒙古電影推向了國際舞台。
內蒙古電影用鏡頭為筆、光影為媒,描繪著祖國北疆的風土人情與民族精神,將內蒙古故事、內蒙古文化傳遞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了解內蒙古、愛上內蒙古。
《海的盡頭是草原》以其震撼的視覺效果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吸引了無數觀眾走進電影院。它不僅展現了內蒙古草原的壯美景色,更將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融入其中,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
內蒙古電影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責任感,在擔當與蛻變中,邁進院線大片的時代。
2023年,內蒙古電影再次迎來高光時刻,《片警寶音》《守望相思樹》分別榮獲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獎。由內蒙古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中國機長》《中國醫生》《長津湖》《黃大年》《我和我的父輩》等影片獲得優秀故事片獎。
歷史見証了內蒙古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簡單到復雜、從本土到國際的蛻變。這不僅僅是電影領域的成就,更是內蒙古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奮力前行的生動實踐。(記者 於欣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