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養畜到國家“肉庫”穩產保供
——75載砥礪奮進之內蒙古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篇

秋到草原,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牲畜迎來出欄旺季。
在烏拉蓋牧場農乃分場熊國林家的草場上,一隻隻膘肥體壯的肉羊或站或臥,悠閑自在。
這些年,“改變養殖方式”成了熊國林的增收“法寶”。他家不斷引進優質種公羊,淘汰不合格的基礎母羊,選留烏珠穆沁羔羊作為后備基礎母羊,逐步改變畜群結構,擴大養殖基數。先進的基礎配套設施,也讓他家實現了標准化、智能化養殖。
“我家共養了400多隻肉羊,今年的春羔成活率比較高。我們從傳統大群配種繁育模式轉變為小群雜交繁育模式,提高種羊利用率和母羊受孕率,減少飼養成本。”熊國林說。
回溯時光,總有一些特殊的時刻,會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內蒙古逐步告別“靠天養畜”,現代牧歌越唱越響亮。
198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草場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歸戶”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1989年落實“雙權一制”(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責任制),全區牲畜總頭數首次突破5000萬頭(隻)。
1996年,內蒙古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提”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建設型畜牧業發展。2014年,牧區過冬畜折合羊單位暖棚面積達到每隻1.1平方米,全區仔畜成活率達到98%以上,防災減災能力在全國五大牧區處於領先水平,畜牧業跨越到建設型發展階段。
2015年,內蒙古畜牧業生產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奶牛、肉牛、肉羊、絨山羊等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產品產業帶已經形成。
75個春華秋實,見証國家“肉庫”的信心與底氣。2023年,內蒙古主要肉類產量285.4萬噸、牛奶產量792.6萬噸,牛羊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伊利、蒙牛雙雙闖進全球乳業10強,全區奶牛存欄、奶產量穩居全國首位。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質的飛躍。草原畜牧業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綠色畜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國家“肉庫”穩產保供。
從自由放牧到集約養殖,一批批現代農牧業項目加速發展﹔從良種推廣到“智慧”放牧,一個個標准化牧場提檔升級﹔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一個個綠色農畜產品品牌“煥顏”出發……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后,是廣袤草原上不斷升騰起的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磅礡力量。
聚焦“草”,著力擴大人工飼草種植面積。內蒙古堅持為養而種、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化發展,不斷擴大人工飼草料種植面積,提高青貯玉米生產能力,增加優質苜蓿、飼用燕麥種植,著力打造一批高標准草田和草業園區。同時,充分發掘農作物秸稈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生物發酵技術和秸稈青貯、黃貯、裹包貯存、高密度草捆技術,持續提升秸稈飼料轉化利用率。
聚焦“肉”,全力抓好肉類穩產保供。2023年推廣使用肉牛凍精606萬劑、生豬鮮精36萬劑、優質種公羊10萬隻以上,肉牛、肉羊良種率穩定在95%以上,平均單產達到167公斤、16.7公斤,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8%、7%。在17個旗縣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在全區推介了10種典型模式。
聚焦“效”,大力提升設施化發展水平。總結各地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舍飼圈養的方式方法,形成10個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引領集約高效型現代設施畜牧業發展的路徑模式,畜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73%。今年以來,新建、改擴建肉羊規模養殖場62個,育肥牛出欄64.8萬頭,建設和改造升級奶畜養殖場30個,畜牧業生產保持穩定。
與時代偕行,以山河為証。內蒙古從“靠天養畜”中突圍,在“全產業鏈發展”中轉型,在穩產豐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質增效,把獨特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全力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