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烏素圖:

一幅靈動精美的油畫(行天下)

陳沸宇 翟欽奇
2024年09月05日10: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鳥瞰杏花谷。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委宣傳部供圖

烏素圖召主寺慶緣寺。
翟欽奇攝

烏素圖特色文創產品。
翟欽奇攝

烏素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的攸攸板鎮,是東西烏素圖兩村的合稱。烏素圖在大青山的懷抱裡,流水潺潺、草木蔥蘢,名勝景點眾多。在四季的輪換裡,在不同的視角下,那裡的自然風物與人文景觀匯成一幅靈動精美的油畫。

從呼市中心出發,約一刻鐘的車程便來到市區西北方向的東烏素圖村。放眼望去,一條逶迤起伏的公路逐漸爬向高處,大青山就在不遠處。路的左右皆有民舍,村口處有不少游客正在散向四周,笑聲、叫賣聲、音樂聲匯合成一幅生動濃郁的人間煙火圖。

村口最引人矚目的是集村史與游客中心於一體的館舍。該館資料顯示,烏素圖是蒙古語,意為“有水的地方”。該村真正意義上的形成始於明朝后期,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多有故事及傳說。館舍內的圖片不僅清晰地展現了該村的歷史及發展變化,還完美地向外來游客展現了這裡的春夏秋冬。

離村口不遠處有處“神泉”,現被稱為幸福泉。泉水周圍配套設施修建得極其美觀,游客多在此戲水游玩,也不時有人用瓶或桶接裝泉水帶走。傳說,當年全真教道長丘處機途經此地染病不起,其徒取烏素圖泉水沖茶,丘處機飲后痊愈。丘道長贊其神效並賦詩一首,“神泉”遂聞名天下。這段傳說現在被刻於泉旁的銅牌之上。

沿路北上約兩公裡,路的右側有棵老榆樹。數米外望去,隻見該樹盤虯臥龍、拿雲攫石。樹干需四五人合圍,樹高而難見其頂,枝葉繁多,還有三根立木予以支撐而免其折斷。斑駁的陽光透過如雲的樹冠洒落成有趣的幾何圖案。當地村民說,該樹是郭氏家族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遷到烏素圖定居時所種,樹齡已在600年以上。這滄桑老樹至今還蒼勁旺盛。正是因此,很多孝順的子女帶著老人到此祈福,企望前輩的桑榆暮景能夠延緩甚至遠去。

再一路前行,便是烏素圖的杏花谷了。每年4月下旬,這裡杏花盛開,山坳裡的這一大片土地變成了花的海洋,蜂飛蝶舞、人流涌動。當地人說,因三面環山及土壤氣候、水質等原因,這裡非常適合杏樹生長,歷代村民以杏為生,“杏塢番紅”是歸綏(即呼和浩特)老八景之一。行走在杏花谷內,到處是茂密的杏樹,花草夾以其中,嘩嘩流水繞園而行,縷縷花香沁人心脾,望著藍天上如雪的流雲,令人不由得想起了西藏林芝的南伊溝。

東烏素圖村是個典型的山村。村落依山而建,道路蜿蜒曲折,民舍錯落有致。行走村內,往往在感到山窮水盡之時,卻又眼前一亮,別有天地。院牆的顏色大都為土黃色或白色。朱紅色的院門雖說不高,但造型多樣。各家建筑在外觀上仍保留著當地傳統的格調,但其內部多已現代化。村民說,欣賞村庄的最好時機是傍晚:在暗黃色的燈光裡,行走在小巷的青石板上,和著那柔和的清風,心靈深處會涌現出瀑布般的古意與詩意。

西烏素圖村最吸引人的景觀當屬烏素圖召,召為蒙古語“廟”的意思。烏素圖召是由慶緣寺、長壽寺、法禧寺、羅漢寺、廣壽寺5座相鄰廟宇組成的文物建筑群,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烏素圖召是內蒙古最早的藏傳佛教寺廟之一,也是當今內蒙古中部地區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這些建筑本身記錄著當時的建筑技術與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與學術研究價值。

慶緣寺是烏素圖召的主寺,位於烏素圖召中央,坐北朝南,規模最大,舊稱“察哈爾喇嘛召”。走過慶緣寺、長壽寺、法禧寺等寺廟,這些寺廟院落不大,殿堂也不高,但卻很精致,其建筑融合了漢蒙藏各族的風格。各寺雖獨立,但毗鄰相連、幾無間隔,從此廟出便可進得彼廟。涼風習習,幽靜肅穆。此時游客不多,五顏六色的經幡在風中飄揚。

烏素圖召的不遠處有座白塔,白塔的背后是戰國趙北長城遺址的2號烽燧。該遺址為實心烽燧,由黃土夯筑而成。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防御設施,往往與長城牆體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烏素圖在歷史上負有盛名,但在此前的歲月裡,外界卻知之不多,是近年來的一系列努力使其名聲“重震江湖”。對此最為歡喜的是當地百姓,他們辦起了餐館旅社,各種土特產銷售火爆,外地客商來此做起了各種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無疑,烏素圖是當地“農業與文化與旅游融合創新”的成功實踐。當地景點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突出文化底蘊、厚重的當地特色元素和歷史遺存,把現代與傳統有機融合。

離開時,淅瀝的小雨剛停。回首望去,隻見那山巒、河川、樹木、村落在霧靄中時隱時現、如夢如幻。恍惚之間,牧童、黃牛、笛聲、杏花村等畫面不斷在眼前閃現,而那遠處的烏素圖,忽地變成了煙雨縹緲的江南,如詩如畫,從歷史的深處伸向遙遠的未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9月05日 第 11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