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中華民族的自然珍寶(新時代畫卷)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
鳥兒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海子裡嬉戲。 |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紅海子。 |
上海崇明東灘 |
山東東營黃河口 |
河北滄州南大港 |
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圖為蛇島) |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 |
編者按: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新德裡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兩項提名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於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展現獨特景觀自然美學價值
本報記者 張棖 董絲雨
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裡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征,令人嘆為觀止。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獨特的景觀展現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物棲息地。雙峰駝、梭梭等動植物的生存生長,為這裡增添了勃勃生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完好記錄和反映了區域地質構造變動、氣候變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質變化特征,是全球范圍內研究沙漠發育和風沙地貌過程的代表性區域。”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右旗管理局局長梁寶榮介紹。由於巴丹吉林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背景,受到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和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其沙漠形成過程仍在繼續。因此,巴丹吉林沙漠也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闡釋沙漠形成過程提供了典型例証。
近年來,在申遺過程中,阿拉善右旗實施防風固沙、植被恢復等工程,進一步完善保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巴丹吉林沙漠生態保護達到世界自然遺產標准。
當地將加強對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遺產資源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實施適應性管理,並建立遺產地監測系統和數據庫,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和治理措施。同時,加強社區參與,讓更多群眾加入保護、管理、監測和公眾教育的隊伍。
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牧民哈斯巴雅爾的家,就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廟海子附近。“每年春天,湖邊會有很多水鳥。守護這裡的美景,是我們牧民的職責。”哈斯巴雅爾說。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沙漠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的空白。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保護和管理力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呵護好這裡,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張名片打造得更加亮麗。”梁寶榮表示。
(孫熙然參與採寫)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本報記者 董絲雨 胡婧怡
“大杓鷸、蠣鷸、大濱鷸……”在遼寧丹東市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一群水鳥在淺灘休憩、覓食,隨著手中望遠鏡微微偏移,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馬力說出一串名字。
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最重要的鸻鷸類停歇地之一。近年來,保護區組建日常巡護隊伍,以管理站為依托,分區域開展巡護,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等方面展開巡查管控﹔還與相關單位和機構合作,開展環境質量監測、生物多樣性調查等科研工作。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次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包括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河口、島礁、沼澤等濕地類型,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候鳥的關鍵棲息地。
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位於長江入海口,是我國規模最大、最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之一,是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間節點,地理位置和生態功能具有突出重要性﹔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擁有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每年春秋候鳥遷徙季節,數百萬隻鳥在這裡覓食、棲息、翱翔﹔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位於渤海灣西岸,由草甸、沼澤、水體、野生動植物等多種生態要素組成,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沼澤生態系統﹔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形成遷徙鳥類飛越渤海海峽的捷徑,是鷹科、隼科、鴟鸮科等多種猛禽沿大陸海岸線遷徙的關鍵停歇地之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是對第一期遺產地邊界的重大擴展。該遺產地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原真性,通過對遺產地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管理,在保証其瀕危物種棲息地價值的同時,提升遺產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5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