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內蒙古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稻香小鎮 振興有“稻”

2024年09月04日10:38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進入9月,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水稻完全進入了成熟期。放眼望去,這片黑土地的田間地頭處處充滿著喜人的豐收景象。沉甸甸的稻子在藍天白雲映襯下,仿佛滿地盡披“黃金甲”,與晨光下的村庄、防護林,以及稻田中的鴨舍、稻葉上晶瑩剔透閃爍的露珠,構成了一幅幅金燦燦的生態醉美北國秋色圖。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作為興安盟優質水稻的主產區,正以其豐富的水稻資源和獨特的生態優勢,積極探索農業、旅游、文化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全力推進“稻香小鎮”建設,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目前,全鎮水稻種植面積12.7萬畝,水稻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生態種養,催生稻田綜合效益

“一畝普通稻田畝產1000斤左右稻谷,扣除承包土地、田間管理、收割等成本,純收入也就是600多元。現在通過發展稻漁、稻鴨等立體生態種養,開展‘一畝田’訂制認領后,一畝稻田的純收入翻了三翻,進一步了拉動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扎賚特旗蒙源公司負責人王佰剛說。

為提升水稻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好力保鎮推行訂制認領農業,建設了“稻+魚、稻+蟹、稻+鴨、稻+蝦”四稻共生水稻認領基地1.6萬畝,通過“寬窄行”和“紙膜插秧”等先進的水稻栽培模式,實現“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穩產增效、糧漁共贏、生態環保”的稻田綜合效益。同時,還積極延伸水稻產業鏈條,研發出"嶺上興記"大米酒、米寶雪糕、“鮮米十八吃”等系列產品,進一步提升了大米附加值。

科技賦能,引領水稻產業升級

在好力保鎮的稻田裡,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讓水稻種植煥發出勃勃生機。機械化播種育秧、無人機施肥洒藥、水稻旱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水稻種植的效率和產量,還節約了水資源和人力成本,更是讓好力保鎮的水稻種植在節水、抗病、綠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由本土科研機構興安粳稻優質品種科技研究所持續加大適合興安盟地區水稻種子科研力度,培育水稻自主品牌,培養出一批耐低溫、耐旱、抗病性強的優質水稻品種,為提升興安盟大米良種種植率,促穩產保增收奠定堅實基礎。依托"興安盟大米"的品牌效應,好力保鎮的大米從有“身份”到有“身價”,“綠品”正加速走出內蒙古、走進首都、走向全國。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旅游

“我一到這兒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到了,從來沒想過水稻還能組成這麼精美的畫面,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創新,真的不虛此行.....”一位來自泰來縣的游客一邊欣賞稻田畫一邊開心的向小編說。

眼下,彩色稻田畫、稻作體驗、稻田民宿、科普研學、“味稻”美食、專屬IP形象“好粒寶”文創產品等多元功能為一體的稻田主題好力保稻谷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

好力保鎮依托豐富的水稻資源和獨特的田園風光,建設了一系列以水稻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好力保鎮位於中國版圖“雄雞”圖案的“眼睛”位置,2023年,好力保鎮榮獲由國家版權局頒發的“中國之眼 特美扎賚特”証書,這一榮譽為當地農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此同時在每年的豐收季節,好力保鎮還會承辦稻田音樂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據了解,自2022年10月至今,好力保鎮鄉村旅游項目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創業就業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余萬元。

黨建引領,凝聚合力

該鎮通過深化"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等方式,將農戶緊密連接在水稻產業鏈上,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此外還注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形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我們合作社近些年來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跟著我們務工賺錢的村民越來越多。不種地的村民,我們選擇高價流轉他們的土地,然后雇佣他們在合作社這邊務工。選擇種地的村民,我們以反租倒包、集中連片的形式,一家200畝、300畝,再分配給種地大戶,他們按照我們合作社的種植技術進行耕種,這樣他們產量也好了。”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說。

好力保鎮黨委書記魯永澤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以水稻產業為核心,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繪就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畫卷。(白玉亮 趙艷紅)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