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一刻鐘生活圈,“圈”出美好新生活

2024年08月31日07:2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從家出發,步行15分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需求?”“醫食購學游在家門口全部解決!”如今,烏海市民對這個問題有著響亮的回答和切身的感受。經過2年多的打造,短短的“一刻鐘”已不僅僅是時間刻度,更是烏海百姓當下的幸福坐標。

  初秋的清晨,海勃灣區鳳凰嶺街道長青社區工行南小區居民菅俊仙走出家門,下樓步行5分鐘到小區門口的口袋公園器械區鍛煉身體,隨后步行3分鐘到小區邊的愛心超市選購菜品。把菜放回家,看著時間還早,她又到小區裡的居民活動室休閑娛樂。一上午的生活幸福又充實。

  “前些年老舊小區改造后,小區不但樓體、環境煥然一新,而且周圍生活配套日漸完善,超市、公園、醫院、學校、街道服務大廳一應俱全,步行可達,生活很是便利。”菅俊仙樂呵呵地說。

  “不出圈”的便捷生活既是菅俊仙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也是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生動場景。

  烏海市總面積175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55.7萬,城鎮化率達95.88%,位居全國第四、自治區首位。與此同時,作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區基礎設施欠賬多、功能服務不健全一度困擾著群眾生活,也制約著烏海市發展。

  如何破解?

  立足地域面積小、人口基數小、城鎮化率高的地區實際,烏海市給出了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的答案。

  2021年,烏海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奮斗目標,將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作為實現高品質生活、推動城市轉型、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2022年初,5個涵蓋烏海市16萬人口的街道社區被確定為一刻鐘社區生活圈首批試點,“舒適安居圈、便民消費圈、社區文化圈、優教普惠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城市顏值圈、服務響應圈”八位一體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體系開始由點及面,在城區中快速鋪開。

  2022年,烏海市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同年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

  在這個過程中,烏海市一方面堅持高標准謀劃,聘請專業團隊編制《烏海市一刻鐘社區(便民)生活圈規劃》,根據各區域實際情況,合理劃定老城更新、新區規劃、城市遠郊三類生活圈,分類指導穩步推進。另一方面廣泛開門納諫,讓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真正契合群眾需求。

  在海勃灣區新華西街道海達社區,一間挂著“社區工坊”牌匾、外牆集中了“手藝人”聯系方式的小屋格外引人注意。工坊裡,縫紉、修鎖、配鑰匙等應有盡有,解決了居民生活中所需的“小修小補”。

  “我們本著‘居民缺什麼,我們補什麼’的原則,全力打造以‘全齡友好,多元融合’為特色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目前已配套‘一老一小’‘一早一晚’‘一菜一修’等基層保障類業態490處,教育資源11處,醫療資源4處……”新華西街道黨工委書記賀海雲說。

  烏海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樊力告訴記者,2022年以來,各圈層牽頭部門常態化開展“破題式”調研,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多輪民意調查,征求意見建議5000余條。同時,通過調研走訪居民,社區街道提出需求,部門認領任務等方式,烏海市分級分類梳理匯總,每年制定民生清單。截至目前列入清單的涵蓋商務、住建、教育、醫療等領域262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

  開放早市、夜市、社區市場37處,建成早餐店428家,生活圈內商業網點數量達7623個﹔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01個,養老助餐點86個中心(站)﹔建成托育機構19家,每千人托位數3.8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拓展“一店多能”模式,已覆蓋50個居民小區,可提供家政、團購、汽車代檢等80余項便民服務﹔推廣“商圈聯盟”“社區合伙人”模式,已吸納1000余家企業商戶參與,形成共建共享基層治理工作格局﹔新增城市綠地1.2萬平方米,打造街角口袋公園23處,推門見綠、移步是景已成為市民生活常態……隨著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深入推進,實實在在的便利與近在咫尺的幸福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烏海市的一個個社區正在成為更有溫度、更有黏性的新型社會生活空間。

  截至目前,烏海市一刻鐘社區生活圈試點社區已增至14個,覆蓋三區、90%以上的街道社區,服務居民53.21萬人,在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實現城區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

  前不久,烏海市入選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烏海市將以此為契機,全力推動生活圈建設提質升級,積極探索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全域覆蓋的有效路徑,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為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提供烏海經驗。(記者 郝飚)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