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僅有一望無際的大漠沙海,更有被稱為“五絕”的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古廟。
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諾爾圖湖。 |
巴丹吉林沙漠必魯圖峰腳下的日落景色。 |
巴丹吉林沙漠裡的駱駝。 |
鳥類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海子裡嬉戲。 |
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順利通過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別樣沙漠景觀
帶來多樣化審美感受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地處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其中遺產地面積72萬公頃,緩沖區面積89萬公頃,主要保護內容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景觀及古地質、古生物化石,雅布賴山山地生態系統,以及棲息於此的以盤羊為代表的野生動物種群。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最好的植被類群及遺傳種質資源等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保護價值。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不僅有一望無際的大漠沙海,更有被稱為“五絕”的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古廟。
在這裡,你能看到形態各異、復雜多樣的金色沙丘,猶如一座座奇峰聳立於大漠之上,有的如新月般優雅,有的則如金字塔般壯闊,其中更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必魯圖峰,海拔高度達1611米,相對高度達460米,有著“沙漠珠穆朗瑪”之稱。
巴丹吉林有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尤其是寶日陶勒蓋鳴沙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由於落差較高,沙峰陡峭,每當大片沙子從200多米的高處下滑時,都會帶來猶如飛機起飛般的“隆隆”轟鳴聲,幾公裡外都能清楚聽到。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極低,可在這大片的沙丘之間,卻分布著144個湖泊,其中多數清澈湛藍,但也有部分湖泊呈現出紫色、紅色等炫目的色彩,沙山倒映在湖泊中,沙水天相連,蔚為壯觀。這裡的湖泊水主要源於大氣降水入滲沙山形成貯存於沙山中的地下水,也有來自青藏高原的遠源地下水補給,以及流經河西走廊的黑河形成的地下水和其他地下水的近源補給。
在必魯圖峰的西側,則是被稱為音德日圖湖的咸水湖,在大片的咸水湖中有一處湖心小島,島上有108個泉眼,日夜不停地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令人稱奇。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蘇敏吉林湖畔坐落著一座沙漠古廟——巴丹吉林廟,寺廟氣勢雄偉、庄重肅穆,被稱為“沙漠故宮”,建於1755年,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傳,當時建廟所用的一磚一瓦一木,全由幾百裡外的地方用駱駝馱進沙漠。
密集高大的沙山、風中低吟的鳴沙、獨特的丘間湖泊、不斷涌出的泉水以及典雅美觀的寺廟,交錯發育的組合景觀和各種類型的風成地貌帶來了別樣風景,更給世人多樣化的審美感受。
肉蓯蓉、梭梭、雙峰駝、水鳥等豐富的動植物生長棲息於此,為這裡增添了勃勃生機,神秘且顏色鮮艷的丘間湖泊大多為咸水湖,更成為了鹵虫、軟體動物和部分魚類繁盛的有利棲息地,湖泊周圍還多生長著茂密的蘆葦以及沙柳、沙棘等植物,為沙漠動物群落的生長提供了基礎。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完好地記錄和反映了區域地質構造變動、氣候變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質變化特征,是全球范圍內研究沙漠發育和風沙地貌過程的代表性區域。由於其地理位置和地質背景以及受到氣候變化和青藏高原持續構造隆升的強烈影響,它的沙漠形成過程仍在繼續,因此巴丹吉林沙漠及其遺跡為長期氣候變化和沙漠形成過程提供了材料,它的規模和完整性對於了解其持續的演變非常重要。”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右旗管理局局長梁寶榮介紹。
做好巡護工作
盡可能保持原始風貌
炎炎烈日下,兩輛越野車正在翻越巴丹吉林沙漠裡連綿起伏的沙丘,車上坐著的是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劉維斌,他正和同事們開展每月一次的巡護,對可能存在的盜伐、盜獵等非法活動,進行監管和制止。
“我們的管護區面積極大、地形復雜且人煙稀少,每次巡護都得5到8天,走的路基本都是山路和沙漠,經常會遇到車壞、車陷、沙塵暴等不確定因素,就算是經常巡護的老手,有時也不可避免會被困。”劉維斌說。
荒漠中氣候干燥、溫度極高,時常會有大風沙,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都給巡護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由於缺乏水源和食物,我們每次巡護都得攜帶足夠的飲用水和食物,且荒漠中交通和通訊設施不發達,如遇被困,會面臨無法及時得到幫助的風險,我們便採取兩輛車結伴同行,互相救援照應。”劉維斌告訴記者。
同時,為保障巡護人員的安全,保護中心還會定期培訓,讓巡護人員能夠採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和正確識別荒漠生態問題。“我們為巡護人員配備了衛星電話以及車輛自救工具等,所有巡護人員必須能夠熟練運用衛星地圖,以提高生存和應對能力。”劉維斌介紹。
在保証每月1次的巡護基礎上,隊員們還會進行日常的動態巡護,並結合下發保護地疑似問題線索點位、綠盾點位等,核查人為破壞、自然災害等造成的圖斑變化,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自然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就是最大程度限制人為因素的干預,盡可能保持自然遺產地的原始風貌,除管理需要和經批准的科學考察外,原則上禁止任何人員進入、干預、破壞遺產地。”阿拉善右旗林業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長張兆鑫表示。
當地計劃把大部分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以外,充分利用好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在一般控制區開展游覽、體驗等觀光活動,堅決杜絕在生態核心區開展旅游活動。
“作為屬地林草部門和自然遺產保護地管理部門,我們首先要做好的是自然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而在不影響自然遺產保護的前提下,配合文旅部門作出適當旅游開發。”阿拉善右旗林業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局長姚孝德表示,“從而實現遺產保護與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
做好生態保護
呵護一草一木一沙一湖
7月31日,來自蘭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18所院校的102名師生,來到了巴丹湖畔參加“發現計劃”2024年兩地高校地理學聯合實習,對“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諸多方面開展實地科學考察。
作為此次活動的帶隊老師,蘭州大學冰川與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侖教授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常客”,每年他都會來到巴丹吉林沙漠開展科學研究與野外實踐教學。“沙漠地區的生態保護,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以及如何保護荒漠生態系統。”李卓侖說,“巴丹吉林沙漠的常年積水湖泊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在不同的季節湖水顏色會發生變化,同時在降水稀少的沙漠腹地常年積水。我以后還會組織老師學生們進行野外實習與科學考察活動,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長期的研究和監測,為更好地保護這裡提供科學依據。”
“我是第一次來巴丹吉林沙漠,這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很神奇,我將做好相關數據研究和觀測,讓更多人了解並宣傳保護好這裡。”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林彩祿說。
當地還將加強對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價值和要素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實施適應性管理,並建立健全遺產地監測系統和數據庫,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和治理措施。同時,加強社區參與,讓更多當地群眾參與到保護、共管、監測和公眾教育的隊伍中。
在巴丹吉林沙漠中,至今還生活著幾十戶牧民,他們數代人生活於此並守護著自己的家園。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牧民哈斯巴雅爾的家,就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廟海子附近。“每年春天湖邊都會有很多水鳥停留,平時周邊也有很多野生動物,它們是牧民們的鄰居,保護好野生動物和環境是我們所有牧民的職責。”哈斯巴雅爾說。
李敬元也是巴丹吉林嘎查牧民。2018年,他在廟海子附近開了一家民宿,收入一直不錯,去年他又新建了8個蒙古包接待游客,他知道,來這裡的游客都是為了欣賞巴丹吉林沙漠的美景,它的美麗更需要來這裡的每個人共同呵護。“在巴丹吉林沙漠生活的人都有一個習慣,自己的生活垃圾或者開車沿途看到垃圾都要把它撿起來帶出去。申遺成功后,應該會有更多的游客來到巴丹吉林沙漠,我們更要保護好這裡。”李敬元說。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僅填補了我國在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沙漠類型的空白,而且能更好地對巴丹吉林沙漠生態進行保護,增強保護和治理沙漠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阿拉善右旗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制定了《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區監管制度》《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區資源巡護管理制度》等,使巴丹吉林沙漠保護工作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層面,高標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沙漠保護管理體系。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工作歷時7年,過程十分不易,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保護和管理力度,堅持把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呵護好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湖,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張名片打造得更加亮麗。”梁寶榮表示。
(王曉春參與採寫)
鏈接▶▶▶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於2020年正式申報世界遺產。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征。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據新華社電)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阿拉善右旗融媒體中心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8月20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