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20余年久久為功,守護中華民族的自然珍寶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系列報道之二

2024年08月17日08:4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滿頭滿身沙土、胡子拉碴、臉龐黝黑,7月30日,結束了為時15天的巡護,剛走出沙漠,阿拉善右旗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劉維斌就聽到一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他和同伴守護20多年的沙漠,已經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2017年啟動申遺工作到2024年申遺成功,走了7年,而對這片自然珍寶的守護,已經持續了20余年。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遺產提名地總面積1617405.8公頃,包含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巴丹吉林沙漠景區、內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和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有世界最高的沙山,有被稱為巴丹吉林沙漠“四絕”的奇峰、鳴沙、湖泊、神泉,有大片的天然梭梭林和鵝喉羚、盤羊、青羊等珍稀野生動物。這裡還發現了鴕鳥蛋和恐龍化石、3000—5000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以及承載厚重歷史的曼德拉山岩畫。“其卓越的美學價值和地質地貌價值,全球少有沙漠可以與其比肩。”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代表團成員、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遺產外聯部主任楊子硯如是說。

然而,如此神秘美麗的巴丹吉林沙漠,內部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寶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將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失,珍貴的物種資源也會隨之消失。1999年,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護區應運而生,此后,由雅布賴盤羊和塔木素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合並而成的內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及巴丹吉林沙漠風景名勝區相繼成立。自此,這些散落在歷史長河和阿拉善大地上的瑰麗珍寶,有了專門的保護機構。

“20多年來,我們編制了保護區規劃,加強人員巡查巡護,保護區嚴格實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心區不允許建永久建筑,同時規范旅游線路,盡可能減少人為擾動、保持沙漠原始風貌。”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右旗管理局局長梁寶榮說。

2004年,在林草系統工作的劉維斌成為一名巡護員,開始了與沙漠為伴的生活。因為管護區面積大,沙漠裡不確定因素多,每次巡護都是七八個人、兩輛車結伴而行,巡護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時間。困了就在車裡睡覺,如果遇到牧戶,還能“僥幸”有熱水吃上一頓泡面,但大多時候都是荒無人煙,饅頭就著礦泉水就是一頓飯。沙漠常常無情地“翻臉”,一場沙塵暴后,車子的輪胎常被沙子埋住,車門也無法打開。

“最難熬就是夏天,沙漠裡的地表溫度達到40攝氏度以上,人熱得受不了,沙子燙腳。巡護的車子也常常因為高溫爆胎、爆缸,十天半個月走不出沙漠,隻能等待外界救援。”劉維斌笑言,每次巡護都像是一次“探險”。

這樣的巡護,每個月至少要進行一次。劉維斌就這樣堅持了20年。野生動植物普查、檢查動物疫源疫病、觀察植物生長量、監測記錄湖泊水位情況、勸返違規放牧牧民……20年來,他和同伴深入牧戶宣傳禁牧和生態保護知識,救助了數不清的野生動物,核查了數不清的疑似問題圖斑,也看著遺產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湖泊周圍的植物越來越茂密。

遺產地內住著50多戶牧民,他們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不僅不會對自然產生破壞,還成了積極的生態守護者。烏蘭塔塔拉嘎查是青羊的棲息地,當地牧民會專門將自家的草場留出一部分供野生青羊吃。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也已經成為牧民的普遍習慣。

久久為功,辛勤保護。2017年和2018年,遺產地連續兩次迎來中外專家實地考察。大家一致認為,依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巴丹吉林沙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形成至今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條件,為申遺之路開了個好頭。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是阿拉善和內蒙古的大事,也是中國和世界的大事。我們要探索更多好的方法,持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寶貴的世界自然遺產,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梁寶榮說。(記者 霍曉慶)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