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氣象災害損失佔GDP的比重穩定在1%以下

入汛以來,面對暴雨等天氣過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部門強化監測預報服務,及時提供決策氣象服務產品,聯合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發布山洪氣象風險預警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近5年來,自治區氣象局積極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動能越來越足,氣象服務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錫林浩特國家氣候觀象台入選全球氣候觀測系統高空基准觀測網計劃,自主研發的內蒙古睿圖1公裡數值預報系統應用於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氣象保障服務,預警信息發布人口覆蓋率達98.89%,全區氣象災害損失佔GDP的比重穩定在1%以下。
自治區氣象部門以航空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重點,首次設立“揭榜挂帥”項目和引導性創新基金項目35項﹔組織開展沙漠綠洲輻合線與深對流觀測試驗,率先實現中國氣象局中尺度天氣數值預報系統在風能領域的應用,形成了電網氣象條件可監測、變化趨勢可預測、災害影響可評估的技術體系。自治區天氣雷達從13部增加到32部,距地1公裡監測覆蓋率提升20%,地面氣象觀測站增加到2798個,風雲四號02批B星烏蘭察布靜止氣象衛星地面站投入運行,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實現從無到有,達12套﹔實現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實時跟蹤、分析預判和預警信息快速發布,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和多源資料融合預報技術,構建了高分辨率快速更新的智能網格滾動要素預報系統,實現強對流臨近網格預報10分鐘更新﹔建立了延伸期到次季節、到年,涵蓋常規要素和高影響氣候事件的網格預測業務體系。暴雨預警准確率達92%,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50分鐘以上﹔覆蓋自治區的衛星應急通信體系更加完善。
自治區氣象部門建成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天擎·內蒙古),數據存儲量達6.76PB,實時對接自治區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自治區綜合業務實時監控與運維平台(天鏡·內蒙古),實現“全流程、全要素、全過程”智能化監控,基於機器學習的沙塵天氣實況監測預警技術業務化運行﹔自治區氣象部門與衛健部門聯合開展花粉濃度監測預報﹔完善公眾氣象服務“融媒體”發布矩陣,2023年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2.1分﹔建成三級決策綜合氣象服務系統,建立暴雨、暴雪、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決策服務響應指標,利用多源融合數據開展分災種的災害性天氣決策服務。(記者 石向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