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河上連心橋見証民族團結一家親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深處的渾善達克沙地腹地,高格斯台河流經這裡,此處又叫巴彥河,河上的一座橋有個美麗的名字——連心橋。
6月中旬,記者再次來到連心橋旁。站在橋上,同行的阿巴嘎旗資深媒體人於立平老師講起了“連心橋”名字的由來。
原來,在這座連心橋的背后,還有一個在阿巴嘎草原上廣為流傳且感人肺腑的故事。
1968年,包括下鄉到當時查干淖爾公社烏日根大隊(今阿巴嘎旗查干淖爾鎮烏日根溫都日勒嘎查)的知青在內的近670名北京知識青年到阿巴嘎旗插隊落戶。
這些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們在與牧民的頻繁接觸中,從不懂民族語言到熟悉日常用語,從不知從哪裡下手干活到了解畜牧業生產,慢慢地,知青和當地牧民們建立了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變成了一家人。
當時,烏日根大隊和周邊大隊的知青和牧民運送牛羊、飼草料時必經巴彥河,尤其到了春季冰面融化,河床就泥濘不堪,必須繞河行走。而這一繞就是幾十公裡的路程,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據烏日根大隊原黨支部書記阿迪亞回憶說,巴彥河沒建橋之前,給牧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夏季河水又急又深,還曾經發生過過河的牧民陷進河裡淹死的慘劇。
轉眼到了1997年,借改革開放的春風,知青們有的創辦了企業,有的在國家機關擔任了領導干部。但他們的心卻一直記挂著大草原,始終記得蹚水過河的艱難情景。
就在這一年,張亞林等北京知青先后籌集80萬元,在巴彥河上修建了跨河橋。
1998年8月,美麗的巴彥河畔,紅旗招展、歌聲嘹亮。身著盛裝的蒙古族姑娘們向北京知青敬獻哈達和奶酒,用草原上最隆重的儀式迎接他們回家。
“熱情的牧民們載歌載舞,歡迎為他們捐資架橋的北京知青。時任阿巴嘎旗委書記阿格旺到場祝賀,並將此橋命名為連心橋。”於立平說。
阿迪亞說:“連心橋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我們出行、牲畜出欄和飼草料調運,為牧民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利條件。連心橋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見証。”
在長達近40年的採訪生涯中,於立平不僅和當地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和知青們有著緊密的聯系。隻要知青們想草原了,就會給他發來微信或打來電話聊上一番。“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雖然年紀大了,但知青們和當地牧民互相牽挂著的心卻始終沒變。”於立平說。
就在去年的10月20日至24日,烏日根溫都日勒嘎查牧民自發組織探望知青慰問團,與於立平一道赴北京。
聽到“第二故鄉”的牧民們將要來北京探望慰問的消息,知青們坐不住了,大家紛紛在微信群裡獻計獻策,小到牧民們喜歡喝什麼牌子的磚茶、飲料、酒水,接待牧民的日程步驟,通知什麼人來與牧民見面,大到提前搶票預約登上天安門城樓,為牧民們選購贈送的禮品,都一一做了精心周密的籌劃,甚至就連出行的天氣狀況、需要注意的事項都替鄉親們想得特別周全。
重逢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去年10月21日清晨,知青們陸續來到牧民駐地。位於北京市月壇賓館的小院頓時人聲鼎沸,知青與牧民相擁在一起,傾訴著別后的牽挂。
在自由發言環節,知青矯小紅哽咽著拿出27年前阿迪亞的母親贈送給她的一對銀戒指。那是額吉戴了一輩子的信物。如今額吉也早已不在人世了,矯小紅又把這對銀戒指回贈給阿迪亞,也了卻自己的一份心願。
在接下來的兩天裡,知青們陪著牧民們登上天安門城樓,逛了前門大柵欄,游覽了頤和園,牧民中有幾位年紀大的,盡管腿腳不好、行動不便,也都高興得爬上爬下,把美麗的京都秋景欣賞了個夠。
今年77歲高齡的烏蘇尼黑雅奶奶激動地說:“盼了一輩子,終於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離別的時刻終究要來臨,牧民們感情的潮水再也難以抑制,像打開的閘門一樣宣泄而出,他們珍惜這難得的相逢,珍惜這珍貴的瞬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融進心田,帶回阿巴嘎草原,帶回給鄉親們。
講到這裡,故事還未結束。
就在最近,由於立平編纂的知青自印本——《烏日根草原憶事》一書已成冊。
於立平在后記中寫道:“值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56周年之際,看著那些散亂成堆的圖文資料終於成編,無論質量如何,也算是奉獻給知青們一片赤誠,心意在其中,情誼永不變,僅此足矣。”
見証著知青和牧民之間一家親感情的連心橋故事就講到這裡。可是,錫林郭勒草原上,各族人民群眾用行動書寫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豈能用短短幾千字來概括?
錫林郭勒盟委統戰部副部長、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孫志堅說:“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者,我們要把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總結歸納好,合力打造以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為主題的邊境民族團結進步共創共建模范長廊﹔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為抓手,以彰顯特色優勢為重點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共享示范帶﹔推進以‘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草原之子’廷·巴特爾、‘三千孤兒入內蒙’為載體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打造錫林郭勒盟民族團結進步的金名片,著力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記者 巴依斯古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