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內蒙古如何做好“這杯奶”

全區奶牛存欄、牛奶產量、乳制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全國人民每喝6杯奶,就有1杯多來自內蒙古。地處國際公認黃金奶源帶的內蒙古,是國家名副其實的“奶罐”。
“奶罐”的地位,基於創新驅動的底色。7月15日至18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為內蒙古的優勢特色產業,奶業發展巨輪已駛入深水區,不僅對科創的需求加大,還具有跨學科、多領域交叉的顯著特征。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在引領我國奶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內蒙古不斷催生奶業發展新模式、新動能,傳遞出鏗鏘有力的內蒙古奶業“創新之聲”,面向行業的新質生產力不斷凸顯。
核心技術的新突破
智能飼喂系統集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於一體,更精准地把“營養套餐”投喂給奶牛﹔
全智能擠奶機器人可完成自動擠奶,還能協助監測奶牛發情情況,判斷奶牛的健康狀況﹔
牧場智能機器人生物好氧發酵系統與牛舍內的自動清糞機器人聯動,可實現全自動清糞,為奶牛創造清潔舒適的環境……
這是呼和浩特市首家奶牛科技小院——優然牧業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裡的日常。標准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資源高效利用的智慧牧場,是奶牛養殖業的全新模式。這一新模式中應用的多項技術成果均來源於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乳業智慧牧場標准化及關鍵技術。該項目涵蓋了智慧化管控全過程,起到了擴大奶牛養殖規模,提高管理效能、繁育水平、原奶產量、質量水平以及降低成本作用。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近年來,內蒙古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實施重大示范工程和成果轉化項目,在相關領域開展“揭榜挂帥”,著力解決奶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推動奶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以“解決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辦大事”為理念,全力打造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攻克了DHA從“添加”到“原生”的顛覆式技術難題,研制出DHA飼料配方、科學的飼喂技術,實現牛奶DHA營養原生化﹔創新鈣原料制備工藝,獲得生物可利用率高、物理穩定性好的包埋鈣,為高穩態高生物利用度鈣及礦物質原料創制提供了新路徑……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取得的多項打破國際壟斷、全球首創科技成果的背后,是覆蓋乳業全產業鏈的協同攻關科技創新體系的強力支撐。
“作為內蒙古唯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已形成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為攻克奶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提供攻堅力量和支撐保障。”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何劍說。
處一隅而觀全局。內蒙古奶業正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為核心,不斷將科技創新滲透到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磨礪與錘煉中為我國奶業創新提供新方案。
“數智”背后的驅動力
由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現在的技術密集型創新產業,內蒙古奶業已進入集約化、數智化發展的新階段,正從北疆大地走向更寬廣的天地。
短短1秒鐘的時間裡,能做什麼?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答案是生產11包牛奶。
該基地是目前全球產能領先、自動化水平高、綠色環保領先的智能制造標杆項目,日處理鮮奶能力達6500噸,可保障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日飲奶需求。
數據、智慧、升級……這些詞匯背后聚集了奶業發展的焦點,數字化如何提升奶業效率與質量?內蒙古以數智化為切入點,下好上中下游“一盤棋”,培育和形成集綠色、智慧於一體的奶業新質生產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數字化為奶業全鏈條裡的“變量”找到了更多的確定性和穩定性。這其中,離不開乳企的多元化數字創新實踐。
以伊利為例。上游,“智慧牧場”的打造讓奶牛的活動量、產奶量、睡眠數據均在數字終端實現透明化和實時監控,讓“雲養殖”成為現實。中游,“智能工廠”引入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把乳制品加工從傳統的粗放式同步向精細、標准和自動化升級。下游,推動“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消費者數字化運營,開發了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統,平均每3.5天完成一次市場洞察,做消費者“知心人”。
2023年,蒙牛推出了營養健康領域的大語言模型MENGNIU.GPT,並基於該模型推出了AI營養師,為億萬家庭提供全天候的專業營養服務。該模型已經通過包括注冊營養師、中醫執業醫師等21個國內外專業營養健康認証考試,並在兒童精准營養等多個場景落地應用,讓“營養師”飛入尋常百姓家。
智能研發、智慧牧場、數字工廠……一個個“智慧項目”,實現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鏈條發展中數字化的連續性,越來越多的“內蒙古奶”蘊藏著科技基因與創新動能,為全國奶業發展注入不可替代的“內蒙古動力”。
貫穿鏈條的升級路
今年2月,誕生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國家乳業創新中心奶牛核心育種場,編號為291HO22027的種公牛生產的凍精產品正式進入市場。該種公牛GTPI(綜合育種值)達到了3131,是國內培育出的美國基因組中排名最高的種公牛。
該種公牛是賽科星研究院在育種基因組選擇的基礎上,採用胚胎移植技術培育而成,以其作為牧場奶牛群體遺傳的父本,可以有效改良牛群的各項性狀,促使奶牛群體的遺傳進展和生產性能穩步提升,其批量性控凍精產品目前已進入市場。目前,賽科星研究院已掌握性控技術、干細胞生物育種技術、奶牛克隆技術、胚胎生產移植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5大育種與繁育生物核心技術。
奶牛好,牛奶才好。目前,內蒙古擁有3家國家級核心育種場、5家種公牛站,兩家育種企業成功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2023年,全區有32頭荷斯坦種公牛、29頭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種公牛分別進入全國排名前100名。
發力的還有草種。內蒙古支持創建國家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草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鄉土生態草種和優質飼草品種培育、草繁育加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系統布局。還通過“揭榜挂帥”“賽馬制”等形式,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應用為導向的覆蓋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示范推廣的技術支撐體系,“育繁推”一體化的育種體系正在形成。
不止是育種,奶業“新質生產力”,要從種植、養殖、生產、監測等多個環節發力,破除行業堵點、卡點,進行全鏈條的技術革新。
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農牧業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的二樓,放滿精密儀器的實驗室左右排開,不時有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穿梭其中。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農牧業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同時也是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呼和浩特)、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呼和浩特)和內蒙古自治區生鮮乳質量安全第三方檢驗測試中心的依托單位,可以開展乳制品營養品質和風險因子等相關檢測。
“鮮奶乳檢測有多項指標,包括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等基本營養成分的檢測,體細胞和菌落總數等衛生指標的檢測,抗生素、重金屬和霉菌毒素等風險因子的檢測,鹼度、β-內酰胺酶、硫氰酸鈉等違禁添加物的檢測等。根據長期的監測,我區生鮮乳的乳蛋白和乳脂肪等營養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體細胞和菌落總數等都低於國際限量要求。”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農牧業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副所長王麗芳說,科技守護下,生鮮乳的安全底線越發牢固。
內蒙古嚴格落實國家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全區395家生鮮乳收購站和799輛運輸車輛實現了全覆蓋監管,還部署開展了特色乳營養品質評價和風險監測,讓生鮮乳質量安全“晒”在陽光下。
科技創新點亮奶業升級版圖。關鍵技術創新、深化數智融合和全鏈條科技賦能的融通共促,推動內蒙古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