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實踐 鄉村蝶變
惱包村的故事持續“更新”中

夏季的大青山,夜晚除了月光和繁星點點並沒有很多聲音,安靜到連夜風拂過草尖的沙沙聲都聽得格外真切。而山腳下的惱包村,此時卻是另一番景象: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惱包,很“老”,它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惱包,很“新”,是因為它以“網紅村”的身份活躍在時下最流行的網絡平台,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大青山前坡沿線生動實踐的縮影。
這裡常去常新
開始,惱包村因如江南水鄉一般的村景,刷爆了呼和浩特市民的“朋友圈”。再后來,人們發現它是變化著的。
“我從2018年看到惱包村的短視頻后,就喜歡上了這裡。”來自陝西榆林的游客鄭友友笑著說,“我以為來一次就夠了,沒想到每年來,這裡每年給我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和鄭友友一樣,在呼和浩特當地人張宇的眼中,惱包村也是常看常新,因為惱包村一直在“成長”。
“先是‘江南水鄉’游園區,然后是桃李源民俗大集、惱包之眼、惱包水世界,后來又有了游樂場,並開始辦惱包音樂節,搞跨年燈光秀、煙花秀,去年春節還新增了打鐵花,這些都讓人對這個村子越來越著迷。”張宇在形容惱包的時候,還用了一個網絡用語“養成系”,“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味道”。
村西是古朴典雅的傳統院落,村東是歐式的現代樓宇,兩種風格竟然毫無違和感。湖光山色間,微風一起,碧波蕩漾,“雲霧”繚繞。“晉”味十足的民俗大集和超現實格調的惱包水世界比鄰而居,頗有“迪士尼”韻味的游樂場與惱包摩天輪南北呼應,別有風趣。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始終是惱包村所秉承的建設理念,惱包村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不斷“升級”,展現“多面”,在“綠色”底板上盡情揮毫潑墨。
此心安處是吾鄉
“風景這邊獨好”的惱包村具有了“磁吸效應”,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更讓許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回鄉創業。孫學平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見到家鄉人氣越來越高,孫學平決定返鄉創業。村“兩委”根據他的經濟實力和產業發展需要,指導孫學平在惱包村游樂場裡開辦了碰碰車樂園項目。
自2021年營業以來,孫學平每年收入30萬元左右。
“在外打工又辛苦又照顧不了父母,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孫學平告訴記者,“其實返鄉創業時家裡人也擔心,但是我對咱村發展有信心。”
與孫學平不同,李飛並不是惱包村村民,而是曾在大學城打工的“外來戶”。當惱包村隨著抖音火遍全網的時候,李飛“嗅”到了商機。
“剛開始我就是每個周末從惱包村附近的大學城帶上一些零食來惱包販賣,賺些差價。后來生意越來越好,我就干脆租了一個商鋪在惱包扎根了。”李飛說,雖然不是本村人,但他希望惱包越來越興旺,“有句詩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我覺得挺適合我的。惱包雖然不是我的老家,但是它讓我心安,那它就是我的家鄉了。”
“村子整體好了,我們村民的生活也跟著好。在實際生產中,我們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引導農民干什麼,教會農民怎麼干。”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恆彪說,“同時,我們村干部也要懂市場,根據市場需求把握產業結構。”
為此,惱包村陸續成立了文化旅游、影視傳媒、酒店餐飲和物業管理、給水供熱等企業,一切朝著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記者了解到,惱包村目前提供了就業崗位6000多個,村集體搭建的文旅產業平台年創收達10.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萬多元,增長了30多倍。
“村民真正實現了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發展紅利,他們開玩笑說自己是惱包村的‘事業編’,大家發自內心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李恆彪話語間充滿了自豪。
惱包沒有“飄”
村子火了,錢包鼓了,惱包沒有“飄”。
為了讓外來的游客感受到惱包村的時代變化,更讓村民們牢記自己的“根”與“魂”。在惱包村建設之初,首先向公眾開放的就是文化大院。
“惱包村裡的文化大院很有深意,有村史館還有成果館和民俗館。”來呼和浩特出差的彭先生,慕名到惱包村之后,第一站就來文化大院參觀,“裡面陳列的每一件實物、每一張圖片都見証著惱包人建設家園的艱辛和作為。”
不僅是外地游客,許多惱包村民也會時常來文化大院逛逛。
“咱們這個大院建得好,裡面都是村裡的老物件、老故事。”村民索女看著村史館裡的照片對記者說,“有了這些,我們的兒孫就知道這是過去的惱包。記得過去的苦,才能懂得現在日子的甜。”
文化設施建設“走在前”,鄉風文明建設更不能“落在后”。
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節日裡的惱包村總是獨特而紅火,非遺展示、社火表演、年貨大集,村民們在濃濃的中國節裡感受著新時代的新變化。
“親家母,不對,大妹子,我來跟你商量兩個娃兒的婚事了!”在惱包村民活動中心,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二人台正在彩排。
台上演員一板一眼有模有樣,台下觀眾聚精會神目不轉睛,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
把村裡移風易俗的事兒用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給村民看,這是惱包村的特色,在潤物細無聲中讓文明新風輕輕吹拂。
在精心培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更是在鄉風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在文化活動上做文章,惱包村由內而外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如今的惱包村,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宜居宜業。
惱包的蝶變,僅僅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在大青山生態保護工程建設過程中不斷推進新農村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范例之一。
以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為軸線,新城區推進生態樣本存儲空間、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項目建設,持續豐富區域科普教育、商貿會展、精致露營等文旅業態,助推“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高標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游帶。
惱包村、水磨村、野馬圖村、生蓋營村……24個新農村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風光秀美處,一個個業態前沿、特色鮮明、人文內涵豐富的產業項目日漸壯大。
新城區新農村的蝶變之旅還在繼續,就如惱包村的故事一樣,正在大青山下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斷“更新”。(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梁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