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項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興安盟大面積應用和推廣
為黑土加“油” 夯實糧倉根基
富饒的黑土地,夏日裡一片蔥郁,庄稼茁壯生長。
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是位於北緯46度的“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是世界公認的“玉米優質產區”。這裡,黑土地面積1233.1萬畝,佔全盟耕地總面積的53.24%,守著黑土地不愁多打糧。然而多年的耕種,讓興安盟的黑土地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窘境。
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興安盟打響了黑土地“保衛戰”,推廣農業科技、出台保護條例、實施保護性耕作……通過一項項針對性措施,為黑土加“油”,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自從加入了科右中旗浩宇農牧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種了一輩子地的張樹奎,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特別好,省心又省事,一畝地能增產500斤。”科右中旗種植戶張樹奎說,雖然對豐產的底氣更足了,但他擔心,要是黑土層變薄了,糧食產量就不穩定了。
張樹奎所擔心的,也正是興安盟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的擔憂。作為珍貴的土壤資源,黑土地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大糧倉”。
從2020年開始,興安盟全面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相關部門陸續出台多項措施,著力進行黑土地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興安盟全域行動起來,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密植高產等保護性耕作在各旗縣市推行﹔高標准農田、測土施肥等一系列“藏糧於地”措施有序展開。秸稈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等農業技術,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選擇。
坐擁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2023年,興安盟糧食播種面積達1562.8萬畝,糧食產量達135.6億斤,迎來“十四連豐”。2024年,興安盟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850萬畝,同比增加13%。
經年累月的耕作,讓農民養成了重施化肥農藥的耕作習慣。在一地奏效的黑土地保護新辦法,在另一地可能“水土不服”。面對這些挑戰,興安盟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使出渾身解數,為黑土地搭配“營養餐”,給黑土地加“油”,一項項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發揮著作用。
“我已經連續3年使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了,特別好。秸稈還田不僅省錢,還能提高玉米產量。”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家子村村民劉長臣滿臉喜悅地對記者說。
自2020年國家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以來,扎賚特旗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保護性耕作在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和生產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扎賚特旗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典型案例入選內蒙古自治區保護性耕作成效突出項目旗縣,“扎賚特模式”被確認為自治區唯一一個玉米保護性耕作模式。
“扎賚特模式”是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具有保土、保水、保肥、穩產增產和節本增效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土壤侵蝕、培肥地力、增強保墒抗旱能力,每畝節約作業成本40至60元,畝保苗率提高5%,增產8%以上。
既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也需要耕作方式的改進。近年來,興安盟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效果顯著,較傳統模式畝均減少投入64元﹔保護性耕作地塊玉米平均畝產1162斤。
黑土地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黑土地保護也非朝夕之功,“保衛戰”注定也是一場“持久戰”。
連日來,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們正在忙著田間管理。2023年,合作社的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技術示范田經過測產,畝產達2363.8斤,玉米產量越來越穩。
近年來,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在興安盟逐漸鋪開。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推廣,農民耕種觀念正在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嘗試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后,保護性耕作不僅提高了產量,還降低了投入。土壤有機質含量也比傳統模式高0.2個百分點,土壤水分含量高於傳統地塊2%左右,出苗率普遍在93%以上。”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農牧業機械技術推廣科科長何雙柱介紹。
廣袤的黑土地上,無數科研工作者把青春撒在了田野上,奮力搶回寶貴的黑土資源。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興安盟全面推廣、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水稻旱作、大豆玉米大壟高台帶狀復合種植、玉米大壟三行、生物降解膜等科技創新技術。2020年以來,全盟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2800余萬畝次,建成高標准應用基地78處。
一項項保護性耕作技術正在興安黑土地上生根發芽,興安盟為塞外糧倉增添更多“興安糧”的底氣越來越足。(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李燁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