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讓文博空間成為文化交流融合新領地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暑期來臨,打卡紅山文化博物館成為很多人假期出行的首選。神秘、厚重、科技、融合……參觀者口中的這些字眼背后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吸引力?
6月27日下午,“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內蒙古唯一一家紅山文化專題博物館——紅山文化博物館,領略紅山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是一件黑彩紅陶簡形罐,器身的紋飾源於本土的紅山文化、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等,說明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有文化交流、交融了。”紅山文化博物館副館長駱玉梅說。
一件件珍貴的紅山玉器、一幅幅生動的考古發掘照片、一段段凝練且豐富的解說文字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各媒體記者不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感悟紅山文化魅力。
“大家穿好劇情服裝集合,劇本桌游要開始了。”參觀之時恰逢紅山文化博物館舉辦《日出紅山》劇本探秘社會教育活動。在紅山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商家赫組織下,現場參與者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習紅山文化相關知識,實現寓教於樂。
“活動採用當下流行的劇本桌游探秘形式,融合紅山文化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元素,建構起敘事性、多元性的展示情景和特色空間,將歷史文化知識與情景體驗結合,讓紅山文化‘聽得見、看得著、可觸摸’。”商家赫說。
剛剛從赤峰學院畢業的孫鶴參加完活動后深有感觸。她說:“博物館劇本桌游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游戲,更是一次深度的歷史體驗。參與者在親自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帶入了情感,在輕鬆體驗中學到了歷史知識。”
在紅山文化博物館核心展區,全息投影技術向大眾全方位展示著造型生動、雕琢精美的“中華第一龍”C型碧玉龍。這項技術實現了復原碧玉龍,360度全景呈現,讓碧玉龍細節栩栩如生,盡顯靈動之美。
《相約紅山》沉浸式全景體驗空間是博物館展覽的最后一站。在這裡,低沉的遠古回聲響徹山谷,神秘的岩畫神奇再現,360度的環幕投影帶為參觀者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穿越之旅。
“我們將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用數字化文物展覽,AR、4D環幕影院等手段豐富文化傳播,讓文物‘活起來’。”駱玉梅說,紅山文化博物館還開發了“二十四節氣文物藝術海報制作”系列活動、《紅博奇妙夜》——紅山文化遺產課程進校園等社會教育活動,讓文博空間逐漸成為文化交流融合新領地。
據介紹,紅山文化博物館於2019年9月30日對公眾免費開放以來,累計參觀人數超過45萬人(次),是赤峰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時值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博物館將利用文物當代價值講好文化故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提高紅山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讓文物和文化在新的征途上煥發光彩。(記者 肖璐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