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良”融合,激發土地產出潛能
——從農業生產變革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蒙古活力

作物新種、秧苗初插,在隆隆機聲和忙碌身影中,內蒙古今年的春耕生產增加了很多科技元素,為“北疆糧倉”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內蒙古穩面積、提單產、優服務、強政策,高標准抓緊抓好春耕生產,從“良種、良技、良田、良機、良制”深度融合發力,激發蘊藏在農業生產變革中的新質生產力。
走進呼倫貝爾市莫旗,連片的大豆田正在播種。在內蒙古農科院和中農種業聯合育種基地的試驗田裡,內蒙古農科院大豆玉米研究所副所長李強正帶著團隊進行田間試驗小區布局以及試驗種子單行播種。
據介紹,近年來,內蒙古農科院大豆團隊針對呼倫貝爾市早熟區大豆生產存在的問題,育成了蒙科豆9號、蒙科豆13等6個高產、優質、抗逆優良大豆新品種,並進行了配套栽培技術的相關研究,充分發揮品種產量潛力。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招。內蒙古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大豆、向日葵、苜蓿等作物,實施育種聯合攻關和“揭榜挂帥”工程,在關鍵技術、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目前,內蒙古已有9個國家級、2個自治區級制種大縣,建設玉米、馬鈴薯、蔬菜等7個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逐步建立形成政、產、學、研、用結合的種業協同創新體系,增強種業發展活力。
新品種加速落地、新技術推廣應用,“良種+良技”種出增產“科技范兒”。全區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和農牧業發展需要,依托“看禾選種”平台和“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引導廣大農牧業經營主體科學選用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提高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今年,內蒙古圍繞實施“園區建設、技術集成、綠色增效、防災減災、特色種植、高產創建”六項工程,全力建設全區600萬畝提單產示范區任務,將已集成的27種單產提升技術模式轉化為現實產量,整區全力建設北方省區單季噸糧田示范區,力爭噸糧田面積達到800萬畝左右。
不同於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裡藏著新質生產力。
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平整的高標准農田連片綿延,小型氣象站、土壤墒情儀、虫情測報燈等多樣的田間物聯網設備各司其職,動態向農田智慧平台回傳田間的實時數據。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2021年全部實施了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並在園區建設了全區首個高標准農田智控、智管、節效一體化綜合管理平台——土左旗農田智慧平台,為高標准農田的建設、耕種、養護、監管提供數字化支撐。
“你看,打開智慧平台App就能查看農田環境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強度等土壤墒情指標,還可以遠程查看和控制井房用水量、用電量。農田智慧平台還綜合監測作物生長情況、葉面表現以及虫情監測等農事過程,根據精確數據結果提供施肥和管控建議。”土左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裡的土左旗阿勒坦農牧業公司技術員王宏兵一邊操作著手機一邊介紹道。
4月24日,內蒙古印發《關於高質量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的通知》,從合理確定補助標准、挖掘增地潛力、保障建設質量等11個方面提出具體支持舉措,著力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基礎,打通“流轉—種植—加工—服務—營銷”全鏈條,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按照計劃,到2032年,內蒙古將分區域建設旱地、黑土地、鹽鹼化耕地、沙化耕地、北方水田、“一戶一田”、高效節水灌溉、綠色數字、一二三產融合9類千萬畝標准樣田,打造全國“大農田”示范樣板。
“良田”夯實穩產根基,“良機”為春耕按下“快進鍵”。近年來,內蒙古農機裝備擁有量持續增長、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升。
全區各級農牧部門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制定完善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機具配備方案、農機農藝及種養方式集成配套方案,總結形成適合當地的機械化生產模式,樹立可學習可推廣樣板,促進綠色高效、經濟可行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普遍應用。
作為重要的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社會化服務擁有技術與成本優勢,讓新質生產力融入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良制”。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鎮麻黃套村以黨建為引領,組織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了玉米、瓜果蔬菜統一生產、購銷、生產農機作業全程服務、品牌運營“四位一體”的綜合體系,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
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鎮的新世光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管理平台,實現社會化服務供需雙方的信息便捷對接和社會上閑散農機具的有效整合,切實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林西縣統部鎮兩間房村依托“三變”改革,由村辦合作社採購農機、整合本村農機等方式,為村中8000余畝全部適合機械作業的土地提供低於市場價的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提高土地收益。
服務更優質,種地更高效。內蒙古在全區5個旗縣、20個鄉鎮、100個村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集中連片示范行動,集成應用先進技術裝備,集中連片推進機械化、集約化、標准化生產方式,推動服務形式由耕種防收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后拓展延伸,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激發土地產出潛能。
2023年,內蒙古以糧食產量791.6億斤迎來“二十連豐”。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糧食產量穩居全國第六。“名特優新”農畜產品總數居全國第一,“內蒙古味道”香飄萬裡。
生產效率提高,能耗物耗降低,資源配置優化……放眼望去,田野上、阡陌間,多種高科技設備、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新品種、新農技大顯身手,農業與新質生產力的碰撞,正成為田野裡新的風景。(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