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長城戍鎮遙相伴

——長城文化系列報道之四

2024年05月16日09:1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在歷史長河中,與長城遙遙相伴的戍鎮為數眾多,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更是連點成線。

  筑長城,廣移民,設戍鎮,歷史以這樣的“慣例”行進著:第一次大規模官方移民實邊,發生在公元前211年,秦從內地遷往長城地帶河套地區3萬戶農民,10萬多人口,置九原郡,轄44縣﹔第二次大規模移民實邊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在長城沿線,筑朔方郡,轄10縣﹔北魏時期,沿長城,設9鎮,以武川為最……

  如今,這些古老的城鎮,在滾滾的歷史車輪下,有的湮沒在烽煙與黃沙中﹔有的依稀尚存部分斷牆殘瓦,吸引著眾多學者、游客前去探訪﹔還有的隨著各族人民的凝聚融合,慢慢形成了現代城市。

  風起邊城 遷越千年

  九原郡古城同朔方郡古城、武川鎮一樣,雖然城址所在地有多種說法,但大致都在黃河“幾字彎”處與長城相依而建。這片土地山河縱橫、雄奇壯美,歷史上便是南北各民族頻繁互動之地。

  谷雨時節,春雨紛紛。來到位於包頭市九原區的麻池古城,這裡是秦九原郡的治所。站在現代新建的城門樓上遠眺,依稀可見的呈斜“呂”字型的古城垣,任憑你想象它當年的雄姿。

  戰國時,趙武靈王在這裡設置九原邑,修筑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命大將蒙恬率30萬主力軍隊收復河南地(大致是現在的河套以南鄂爾多斯市一帶),沿黃河設44縣,后來又設九原郡。

  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朱丹林告訴記者:“為防止匈奴南下中原,秦始皇對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進行修繕和增筑,確保了邊防鞏固。賈誼的《過秦論》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將時間線向后推,來到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因此地位於漢王朝國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的正北方,取《詩經》中“城彼朔方”之意,命名為朔方郡,改秦所設九原郡為五原郡,募民10萬開荒拓土,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10萬人興筑陰山南麓的長城。

  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在北方綿延數千裡的疆域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長城,自西向東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個軍事重鎮,其中前五個位於內蒙古地區。

  “據考証,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鄉下南灘村,就是北魏重鎮——武川鎮城址所在地。該城呈方型,邊長約450余米,佔據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村西的‘瓦片地’,裸露著大量筒瓦、板瓦,曾出土大型石質柱礎石、蓮花紋瓦當等文物。”武川縣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史立新說。

  南北交錯 和合與共

  歷史上,活躍在北方草原的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先后登上歷史舞台,與中原民族在長城內外進行著廣泛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文明不斷繁榮壯大、經久不衰。

  秦漢時期向內蒙古地區移民興邊的次數非常多,但人數、規模不等,元狩二年(前121年),漢遣數萬人在朔方修渠,元鼎六年(前111年),為保証糧食供給,“於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在包頭市麻池鎮博物館,陳列著4件1954年在召灣漢墓出土的建筑材料——瓦當,上面刻有“單於和親”“單於天降”“千秋萬歲”“四夷盡服”等字樣。很多包頭地方史專家認為,這些瓦當,証明了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來過麻池古城。

  麻池鎮博物館文物保護員姬永光說,九原郡人杰地靈,水草豐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這裡還是漢武帝北巡時曾經停留的地方,昭君出塞也曾途經九原,這裡更是三國猛將呂布的故鄉,還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的北起點。

  《漢書·匈奴傳》記載,當時漢匈兩族“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呈現了那個時代民族團結、邊疆繁榮的景象。

  據姬永光介紹,昭君出塞隨從人數十分龐大,除了奴仆,多為某種技藝的匠人。這些隨嫁人員,給匈奴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了匈奴地區的發展。呼韓邪單於歸附漢朝與昭君出塞,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秦漢政府主導下的移民活動,西漢實行的和親政策,促進了內蒙古地區的開發,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鞏固了北部邊防,與內地形成了融為一體發展格局,加速了中原民族與北方民族之間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步伐。

  1600多年前的武川,曾在華夏歷史中熠熠生輝,這裡走出了許多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是“王氣所聚”之地,更是北魏時期北部邊界的戰略要地和南北出入的主要通道,正如有的歷史學者所說,擁有了武川,即保住了大半個北魏。

  “北魏孝文帝積極推行改革,穿漢服,改漢姓,互通婚,推行漢化政策,是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裡程碑。”朱丹林說,縱觀中國古代北疆開拓發展的歷史,大多以長城為核心依次展開,長城的修筑以及民屯、徙民實邊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長城也成為民族融合的紐帶。

  汲古潤今 以文拓業

  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及至今日,依舊可尋長城蹤跡,九原、朔方、武川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接替演進,走過了萬千氣象,褪去了仆仆風塵。

  現在,朔方郡古城已經基本上被沙漠掩埋,而九原和武川這兩個古老的地名則延續下來,成為包頭市九原區和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兩城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文物的力度也越來越大。

  站在“北魏武川鎮城址”標志碑旁,史立新說:“我們現在正在加大對武川鎮城址和長城的保護力度,不讓這些寶貝散落田間、遭到破壞。這樣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武川的輝煌歷史,認識到長城對內蒙古地區的穩定、民族關系的和諧起到的積極作用。”

  武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慧介紹說,2023年,武川縣的壩頂遺址、土城梁遺址已經納入自治區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旅游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年接待游客6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0.94億元。“今年,我們打算把壩頂北魏祭祀建筑遺址和金界壕長城遺址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起來,全面收集和梳理北魏、隋唐等歷史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資源。”

  在文物保護利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包頭市九原區也推出了不少實際舉措。

  去年以來,包頭市九原區為了保護麻池鎮召灣漢墓,制定了《薩如拉街道辦事處文物保護實施方案》,調動各方力量,預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故。主動爭取資金支持,邀請包頭市、九原區文物保護部門專家對保護區界限劃定、保護措施以及能否進行農作物種植等居民關心的問題進行現場答疑,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加強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在九原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麻池古城城址南城東牆和南牆保護修繕項目完成工程建設,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梅力更召本體修繕工程完成竣工初驗,周邊環境整治項目工程按既定目標穩步推進……同時,九原區還大力打造“古韻麻池”品牌形象,編撰“麻池賦”品牌簡介,推出了“秦直道”“昭君出塞”“崔寔種麻”等“麻池八景畫中游”品牌故事。

  今年1月13日,麻池鎮黨群服務中心舉辦了麻池鎮青少年藝術節暨“古韻麻池 未來有我”社會實踐活動,麻池中心校1至4年級的學生和家長共700人參加了活動。“這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麻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看到麻池燕家梁遺址出土的文物時大家都很激動,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舉辦。”一名學生家長高興地說。

  古城悠悠,長城莽莽。這些長城邊上的古老城鎮,正在被激活千年文化蘊含的能量,煥發出新的生機、展現出新的活力,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釋放著力量。(記者 劉國棟)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