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濤:為航天事業獻上自己的“手印”

“干航天產品,必須零缺陷!”當初師傅的一句話,讓洪海濤銘記至今。
“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日前,在全區“賡續勞模精神 強國復興有我——勞模工匠進校園”行動全國示范活動中,“大國工匠”洪海濤又將這句話分享給了內蒙古師范大學的青年學子。
從技校畢業后進入中國航天科工六院紅崗公司工作擔任車工,到如今成長為特級技師,近30年在航天裝備生產線上工作,洪海濤深知自己手裡加工的不光是產品,更是一份使命與擔當。
初心源於夢想。多年前讀到“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的故事時,他熱血沸騰。心懷“國之大者”,鑄就國之重器成了他的夢想。洪海濤說:“當時我就有一股沖動,想一刻不停地把手中的產品干出來,為航天事業獻上自己的‘手印’。”
將理想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剛出徒,洪海濤就接到三天內加工完成一批零部組件的重要任務,這是老師傅才能完成的工作,他既緊張又興奮。他加緊趕工,在一天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了零件加工。車間主任非常滿意,把一台又新又好的車床作為獎勵分配給他操作。他說:“這是我的青春,也是千千萬萬勤勞朴實的中國產業工人的青春,這寶貴的經歷是我一生的財富。”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謀一行就要鑽一行”。航天產品往往就代表著“高精尖”、高標准、高品質,隨著高新材料、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作為一線操作人員,“動手”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動腦”的能力更加凸顯出來。
某航天產品零部件工藝難點多,加工公差必須控制在0.016毫米以內,僅為頭發絲的四分之一,靠傳統方法,加工合格率低、效率低。為了把這活兒干得又快又好,洪海濤再次啃起圖紙,尋找問題突破口,不停地畫工裝,在腦海裡不斷模擬加工方案。經過數個日夜的反復推敲和不斷嘗試,終於設計出了專用工裝,使產品一次合格率達到95%以上,生產效率翻了4倍。
在生產某航天產品之前,必須經過扯離金屬試片的數據測試,合格后才能投產,加工該試片時生產任務特別急,洪海濤和他的團隊設計了“鑲嵌工裝法”並自制“鑲嵌工裝”,一件產品從裝夾、車削再到卸活由原來的90分鐘縮短為1分鐘,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把工作當樂趣,就會越干越有勁。自己跟自己較勁,不斷追求完美,才是真正的工匠。”洪海濤認為,當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思考與創新成為工作中的一種習慣時,許多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近年來,他自行設計制造工藝裝備近百種,解決了多項生產瓶頸問題。在鈦合金、超高強度鋼、不鏽鋼等材料的車削,以及在薄壁件、細長軸、特種螺紋、多頭蝸杆等加工難度大的零部件車削加工中摸索出了許多絕技絕活。
洪海濤的“車削鮮雞蛋”絕活,完美解決了加工技術難題,保証了航天產品重要零部件的順利交付﹔通過自制車刀,挑戰將A4紙墊在普通充氣氣球上,在紙上車削出直徑13毫米的圓孔,對氣球毫無損傷,將此項技術運用在加工橡膠墊圈、密封墊圈等產品上。
多年來,洪海濤一直將經驗和技能毫無保留教給徒弟。他還利用社會活動的機會,與各大院校建立聯系,傳授加工技藝,開展車削加工技術研究應用和在校學生技能培訓,累計線上線下教授7500余人次。
洪海濤說:“就像當年師傅那樣,我也要努力做好傳幫帶,身體力行傳承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一如既往干好每道工序,把好每道關口,為國家航天裝備生產制造領域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馬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