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塔布賽村故事多

2024年04月27日08:1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杏花盛開的4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草原星火主題廣場,“三千孤兒入內蒙”主題雕塑旁,塔布賽村黨總支書記章中旺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上一堂別樣的課。

  塔布賽村,位於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腹地。這裡是烏蘭夫同志的故鄉。

  據《土默特左旗地名志》描述,“塔布賽”系蒙古語,意為“五好”。“塔布賽”原名“塔布子”,即蒙古語“五”的復數形式,系蒙古族姓氏。《歸綏道志》即釋為“五”。清代形成村落,有雲姓蒙古族人和來自山西省榆次、代縣的郭、南、馬、寧四姓移民定居,故名“塔布子”,意為“五家”。

  1965年經烏蘭夫同志提議,更名為“塔布賽”。

  5戶人家在這豐美的草原上耕牧,一代一代友好相處。各族村民在這裡共同生息、互通婚姻。當時的情景正像民謠中唱的:“蒙漢是一家,不分你我他﹔同喝一井水,共賞草地花。”

  迎著和煦的春風,記者走進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這裡寧靜祥和,主村道兩旁的建筑白牆紅瓦,整齊劃一。小巷中的傳統農舍盡顯紅色情懷、悠悠古韻。

  現年54歲的塔布賽村飛岳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南雲飛,是南姓人家的后代。

  他告訴記者:“清乾隆年間,我的祖輩從山西榆次遷移到此,開始半農半牧的生活,與這裡的人家結成姻親,逐漸形成200來人的大家庭。”

  在距塔布賽村委會東南面不遠的小巷裡,有一處歷經300余年滄桑、土木結構的古民居。

  “這是塔布賽村最早建造的傳統合院民居之一,是清代王姓人家到此就地取材建造的,之后經過多次修繕。”章中旺介紹說。

  記者看到,古民居的柱、梁、椽、檁等歷經幾百年依然結實。西房火炕邊的炕圍畫為70年前繪制。古朴的窗櫺、厚實的土坯牆、素雅的炕圍畫、斑駁的天花板,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中原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曾在這裡交匯,正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敕勒歌》中描繪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因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具有傳統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傳統建筑歷史悠久、保存完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良好,2013年8月,塔布賽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1年,塔布賽村先后榮獲“全國紅色美麗村庄試點項目支持村”“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2023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在塔布賽村史館,當一位村民用土默川方言介紹農耕犁、燈籠、手鑽、月餅模具、風箱、石磨等一些老物件時,讓人仿佛穿越到百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畫面裡。這些民間老物件都是從村民家裡收集的。

  近年來,塔布賽村以全國紅色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烏蘭夫故居為依托,先后建成土默特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故事展播廳、塔布賽國防教育基地、百年老街、百年民居、百年老井、團結大院等紅色文化旅游景點。

  2019年5月底,坐落於該村的土默特紅色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2021年,塔布賽村以建設“全國紅色美麗村庄試點項目支持村”為契機,重點打造“草原星火”紅色鄉游品牌。

  通過實施“一景六星”“七一工程”和“2+3工程”三大文旅板塊,探索出了一條以紅色鄉游為核心,集紅色教育、研學旅游、餐飲文創、農俗體驗、農業採摘、農業觀光等為一體的發展新路子。

  同時,村裡盤活集體閑置資產,開發了紅色大食堂、紅色民宿、紅色文創商店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了“紅色+民俗”“紅色+美麗鄉村”獨具特色發展新模式。

  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也為村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就業崗位,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村民王同柱以前長期離家在外打工,如今在村裡的內蒙古優騰農牧業採摘園工作。他說:“現在家鄉變化越來越大,村裡就業機會多了,生活條件也更好了。”

  章中旺介紹,塔布賽村還通過扶持企業建設採摘園和村民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閑採摘、觀光旅游等現代農業新業態,初步形成了“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格局。

  “今年塔布賽村飛岳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了北斗自動導航農機具,種植玉米每畝可以達到6000至7000株左右,相比之前傳統的耕作方式每畝可以提升1500株左右,收入和產量都會翻番。”章中旺說。

  勝日尋芳五好村,和美光景一時新。

  如今的塔布賽村,游可觀百年村落、食可嘗鄉愁美味、學可入紅色學堂,正向著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群眾富裕的紅色美麗鄉村目標大步邁進。(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楊鑫)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