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從45萬噸到71萬噸 鹽鹼地裡長出新希望

2024年04月14日08:5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走進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村民南雲飛家的蔬菜大棚,嫩綠的秧苗釋放著勃勃生機,讓人心曠神怡。

  然而,回溯幾年前,這卻是一片片板結開裂的鹽鹼地,仿佛大地破損的肌膚,令人觸目驚心。

  地處北緯41°黃金種植帶、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平原的土默特左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但由於灌溉使用的黃河、大小黑河、什拉烏素河及地下水中含有鹽鹼成分,加之區域氣候干旱少雨、蒸發強烈,以及灌排設施不完善、耕作方式單一等因素,旗內多地形成了荒蕪的鹽鹼地。

  近年來,土默特左旗堅持鹽鹼地改造和綜合利用,截至2023年末,已累計綜合治理利用鹽鹼地約10萬畝。

  經過修復治理的鹽鹼地,正在逐漸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過去用水澆地,可水流不出去,大水漫灌,導致村裡的土地鹽鹼化程度高、作物產量低,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南雲飛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自從鹽鹼地改良后,不僅澆完地水能全部排走,地變好了,產量和品質也提高了,現在每畝地能增產300到500斤,畝收入也提高了400至500元。”

  2019年以來,土默特左旗在中、重度鹽鹼地集中的善岱、敕勒川、北什軸、塔布賽4個鄉鎮,分區域實施了總面積達56.5萬畝的鹽鹼地改良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極大提升了農業產量,促進了農民增收。據統計,2012年土默特左旗的糧食總產量是45萬噸,通過鹽鹼地治理和高標准農田建設,2023年的糧食產量已達71萬噸。

  治鹼先治水,治水才治本。

  土默特左旗堅持把鹽鹼地改良建立在節水的基礎上,以水利措施為先導、把農業節水放在突出位置,結合當地干旱、洪澇交替的自然規律,完善井渠雙灌渠道襯砌和田間排水設施建設,把富鹽層控制在作物根系層以下,創造“蓄洪排澇、有鹽無害”的生態環境,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鹽鹼地的快速治理。

  為防止改良土壤的同時造成二次污染,土默特左旗科學控制有機肥、化學投入品的用量,對項目區內投入的鹽鹼化耕地改良產品改良劑、脫硫石膏、有機肥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監測。

  此外,該旗堅持“農牧結合、生態循環和先易后難、示范推進並重”的原則。一方面,依托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乳品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以奶牛養殖為重點的農區畜牧業,構建種草養畜、養畜積肥、積肥肥田、肥田增草、增草擴畜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另一方面,優先實施群眾易於接受且行之有效的鹽鹼地改良技術,並通過引進科研院所,全力打造核心試驗示范區,綜合應用農業、生物、化學等高新技術,全面推廣鹽鹼地改良先進技術,提高地力、改善生態,靶向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今年,市裡下達了39萬畝的鹽鹼地綜合利用項目。”土默特左旗農牧局農田建設股股長張飛龍告訴記者。

  談及未來鹽鹼地的治理工作,張飛龍表示:“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全旗鹽鹼地的綜合治理,推廣實施耕地提質改造,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全旗各級農牧部門也將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同時,農牧部門將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協調各方力量,統籌相關部門、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資源,形成合力,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此外,積極引導農戶轉變發展觀念,加快優化種植結構。各方共同發力整治耕地鹽鹼化頑疾,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劉軍 吳香凝)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