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非遺+”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杭州市民張薇到呼和浩特市探親旅游時,慕名來到了莫尼山非遺小鎮。在這裡,蒙古族皮藝大師用傳統手工藝制作出的皮雕畫、皮藝制品,讓她愛不釋手。細細觀賞一件件精雕細琢的皮雕畫和皮藝制品,讓張薇感受到這些蒙古族傳統皮藝文化的魅力。
一把刻刀,一張皮革,低頭在皮革上刻劃、敲擊、推拉、擠壓,再經過描繪、著色、層染、燙色、拋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壓制等一系列純手工制作工序,創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莫尼山非遺小鎮藝術中心,出生於1999年的蒙古族女孩特日格樂正在向張薇和游客們講述蒙古族皮畫的制作技藝。學設計專業的她大學畢業后帶著對蒙古族皮畫傳統技藝的熱愛,來到這裡跟隨老師學習皮畫藝術創作。與許多90后喜歡新鮮的事物不同,特日格樂來卻喜歡傳統文化,這些在別人眼中的“古董”對她來說卻是至寶。用特日格樂的話講,自己是“年輕的皮藝匠人”。
“蒙古族皮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千年以來從物質的需求到精神的追求的漫長時光沉澱,為了完成一幅精致的作品,往往需要花去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每一步都是匠心獨運。皮畫中還會綜合運用到鞣制、編制等手法,部分皮畫中的馬鞭、發辮等是用毛發、皮革等材料提前制作好之后接到皮畫上去,讓整幅作品更具有動感。”特日格樂指著一幅展示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中賽馬場景的皮畫說。
開料、描圖、雕刻……在特日格樂的講授下,張薇和同游的伙伴們拿著工具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體驗皮畫的制作工藝。
“蒙古族皮藝制作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能來這裡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讓我們此行更加有意義。這個非遺小鎮融合了民俗體驗、知識科普,是個很值得去的地方。”現場參與體驗活動的張薇說。
游莫尼山非遺小鎮,感受草原非遺文化,見証時光的精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資源為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回民區積極探索融合路徑,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價值,聚焦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新問題,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在文旅項目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文創產品供給、創新紅色業態以及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多樣化的全域旅游新業態,給游客帶來多元文旅體驗,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
莫尼山非遺小鎮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段家窯村呼武公路省道S104道路東側7.8千米處,古駝道白道川萬裡茶道驛站,內蒙古大青山生態自然保護區內,是國家4A級景區。小鎮包含非遺藝術博物館、非遺研學基地、萬裡茶道驛站、游牧文化展示區、農耕文化機械陳列區、非遺曲藝表演、陰山岩畫白道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游覽區,集中展示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皮藝、扎染、陶藝、剪紙、面塑等80余項非遺項目,其中20項開發成為非遺研學課程,形成以諸多匠人匯集的非遺創作區、非遺展示區及非遺體驗區和非遺研學傳習基地,是內蒙古第一個以挖掘歷史文脈展示體驗傳承非遺項目為主體的大型露天博物館。
為進一步挖掘非遺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回民區普及傳承,回民區充分挖掘陰山和敕勒川平原文化內涵,探索出“非遺+N”文旅融合新路徑,包括“非遺+景區”“非遺+文創”“非遺+紅色”“非遺+文旅”等多種打開方式,將非遺傳承、非遺項目展示、非遺產品文創、非遺研學培訓、傳統節慶活動、生態+文旅融合發展理念,游客可以在大師工坊、藝術中心、博物館以及活態傳習基地等地零距離地和非遺項目互動,用非遺發展結合鄉村振興,著力打造集游覽、休閑、民宿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體驗度假小鎮。同時,充分利用文化節氣和展會展示,宣傳地域優秀非遺項目,並且多次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和傳承保護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並通過在莫尼山非遺小鎮設立農牧民非遺培訓基地和就業創業中心,激發興趣—實習—就業—創業的產業鏈,吸引更多高學歷人才到小鎮創業就業,將小鎮打造成集藝術交流、藝術培訓、教培、寫生、實訓於一體的非遺藝術中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遺和旅游的融合,不僅催生了回民區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游產品,創新了旅游業態,豐富了旅游供給,也使非遺文化通過旅游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2023年,莫尼山非遺小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首批自治區級非遺特色村鎮”。
下一步,回民區將著力做好北疆文化品牌回民區這篇文章,繼續打造更具內涵的旅游勝地,以更有溫度、更具人文關懷、更有詩意的方式提升景區服務,以創新旅游為“非遺+旅游”賦能,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帶動旅游“旺”起來,進一步提升回民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李珍)
來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