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天工雕畫卷 險峰現明城

2024年03月21日09:0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新媒體閱讀 請掃二維碼

  黃河奔騰不息,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與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交界處,盡顯“高峽出平湖”之壯美、“天工雕畫卷”之瑰奇,造就了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的老牛灣黃河大峽谷。

  峽谷兩側壁立千仞,山巒連綿起伏。蜿蜒於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氣勢磅礡,呼嘯滄桑,攜歷史烽煙,與母親河在老牛灣大峽谷緊緊相擁。

  融合文脈貫古今

  河流千古,孕育出璀璨奪目的人類文明。作為歷史長卷中的一頁,西鄰黃河的清水河,人類活動蹤跡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

  一條文化脈絡,從遠古走到今天。

  ——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清水河縣后城咀新石器時代石城址入圍。遺址面積約138萬平方米,距今4500至4200年,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

  ——西岔遺址,位於清水河縣城關鎮50公裡處,填補了內蒙古中南部商周時期青銅文化考古空白。至2004年,西岔遺址歷經5次發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科研項目。

  ——春秋戰國以后,清水河地區從游牧階段慢慢向農耕過渡,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裡碰撞出彩,歷代州、府、郡、縣、鎮名稱均可找到記載。

  ——塔爾梁墓,直觀再現了五代時期內蒙古黃河沿岸各民族雜居共處、繁衍生息的社會生活風貌,見証了農耕文化與游獵文化的融合發展。

  ——遼宋金元時期,多民族在清水河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國家一級文物、清水河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青銅萬戶府印,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2022年10月,清水河博物館建成。館內一幅幅地質遺存、歷史風貌、民俗風情、發展變遷畫卷,一件件實物展品,無聲地講述著清水河悠久的歷史故事。

  “清代,清水河黃河段水運最為興盛,境內有古渡口14 處,西北的皮毛、藥材,中原的瓷器、茶葉,均通過這裡行銷各地。”清水河博物館館長梁文光說。

  黃河萬古流,磨礪出璀璨明珠老牛灣。

  明成化三年(1467年),老牛灣古堡建成。據《山西通志》記載:“老牛灣,在偏關縣北六十裡。邊牆起河曲之石梯隘,沿河而北,至關河口而入縣境,至老牛灣面兒東折,為大邊所始。其堡在邊南,隸偏關營。出邊為清水河廳界有老牛溝,北達廳治,西臨河套。”

  老牛灣三面環水,所處高台地形似“牛頭”伸入黃河,隻有南面與青石梁逶迤相接。

  老牛灣堡北部依托望河樓、烽火台等軍事設施,與長城邊牆的防御功能相呼應,形成獨特的堡、牆、台、水相結合的結構,人造軍事防線與自然天險渾然一體。

  長城逶迤,多彩峰嶺,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站在小元峁段長城的墩台之上,西望老牛灣,風光秀麗﹔東望丫角山,座座墩台、城堡迎風而立,靜若處子,仿佛在述說著歷史的過往雲煙。

  明長城在清水河縣境內有155公裡,沿線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敵台243座、馬面253座。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

  1989年,中國長城專家羅哲文來到清水河,被這裡明長城的雄宏厚重、獨特景觀、保存現狀所震撼,稱其“可與八達嶺長城媲美”。

  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1月,板申溝段、小元峁段和老牛灣段明長城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要點段。

  內蒙古文物學會秘書長、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王大方說:“黃河和長城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長城與黃河擁抱,是中華民族多種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其融匯的偉大力量,更是見証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代表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

  黃河岸邊守藝人

  黃河岸邊,57歲的郝軍亮一邊修補漁網,一邊打開話匣子:“眼看快開河了,早點補好,打幾網開河魚,肥著呢!”郝軍亮祖祖輩輩都以黃河為生。

  郝軍亮的爺爺做過船工。每年黃河開河,船工們背著纜繩、拖著沉重的貨船,從老牛灣逆流而上,將貨物運送到寧夏吳中,再拉載貨物乘船順流而下回到老牛灣。一個來回,需要一個多月時間。

  郝軍亮的父親也曾在黃河岸邊捕魚,以補貼家用。如今的郝軍亮,在黃河邊上蓋了幾間房。“很多游客都想吃個新鮮,我就把剛剛打上來的黃河魚燉上,也能賺不少。”

  黃河之水養育著世代清水河人,清水河兒女也無比熱愛母親河。85歲高齡的張選老人,是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水河縣黑礬溝瓷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對黃河,有著不可割舍的情感。

  清水河縣文聯主席邢永晟介紹說,作為中國磁州窯譜系,清水河瓷生產歷史至少已有800年。其重要原料,就來自老牛灣黃河大峽谷不遠處的窯溝鄉黑礬溝。

  “黑礬溝,出黑礬,還有著名的花大盤。火罐缽缽油燈盞,花碗、盤碟、漿米罐、酒盅、瓷磚、大磨盤……”這段曾經流行於清水河縣的快板書,道出了黑礬溝曾經盛產陶瓷的輝煌。

  一件件陶瓷制品,通過黃河渡口運往全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選任清水河縣建筑陶瓷廠廠長,期間生產的釉面磚,進入北京“亞運村”,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為清水河創造了不小的財富。

  時光流逝、歲月變遷。晶瑩剔透的骨瓷、高潔瑩潤的玉瓷、色彩斑斕的彩色瓷,以及一些輕便的塑料制品,取代了黑礬溝裡生產的粗獷厚重、結實耐用的碗碟、壇子、缸和瓮,這讓張選有些難過。

  已至耄耋之年的張選有個心願,他要讓黑礬溝瓷藝技藝傳承下去。他於2017年開設了個體傳習所,還長期免費教授著11名徒弟,“黑礬溝瓷藝是清水河的一張文化名片,我要把它傳承發揚光大。”張選說。

  黃河養人,黃河文化影響人。

  王大方說:“守護黃河母親河,更是所有人的責任。在清水河老牛灣這一帶,長城和黃河形成握手之勢,更應該做好相關文物遺跡保護工作。同時,也要保護好周圍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的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文化遺產添新韻

  奔涌的黃河,古老的長城,孕育出清水河人民包容、豪邁、堅韌的性格,交融出開放、豁達、樂觀向上的文化品格。

  “悠悠長河流淌著你的歷史悠長,巍巍長城鐫刻著你的風雨滄桑……”在清水河縣烏蘭牧騎,隊長康月連正在和隊員們排練歌曲《清水河美麗的家鄉》。“歌唱美麗家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她說。

  春分時節,清水河縣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的李文清,正在升級改造文清農家園。得知旅游區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李文清決定再投入6萬多元。“咱家是文旅部門授予的5星級農家樂,就是要帶頭‘寵粉’,給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他說。

  清水河名聲在外的景區還有老牛坡。這是一個紅色文化旅游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1937年10月,在這裡秘密成立的黨支部,是抗戰時期內蒙古在蒙晉交界地區成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這裡也是革命聖地延安通往共產國際的重要通道、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和晉綏邊區紅色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連接晉綏抗日根據地和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重要節點之一。

  如果說老牛灣和老牛坡是“遺產+”的探路者,那麼打造明長城國家公園一定是清水河文化建設上的大手筆。

  2019年7月24日,《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台,提出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目標。隨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項目被列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和自治區“十四五”重大項目,選址於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

  擼起袖子加油干。清水河緊抓項目推進,重點建設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管控保護區和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系統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等重點基礎工程建設。

  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在這裡交織交融,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清水河縣文旅體局副局長孫永莉介紹說,當前全縣正在精心打造黃河自然生態暢游之旅、長城紅色精神傳承之旅等5條文旅路線。“我們要將清水河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她說。

  坐擁黃河、長城兩大文化,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聲名遠播,2023年吸引游客3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3億元。

  如今,清水河縣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現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上越走越有勁兒。(記者 丁燕 李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