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藝術學院打造“劇場裡的思政課”
用“藝術之美”點亮“思政之光”
“融合,包含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也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讓我們由衷地熱愛這個偉大的時代吧……”在內蒙古藝術學院劇場,李樹榕教授聲情並茂為廣大師生做的“北疆禮贊——劇場裡的思政課”演講,深深感染了現場廣大師生。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優化課程設計、有效釋放思政教育功能?我們創演一系列彰顯信仰力量的優秀作品,通過朗誦、音樂、舞蹈等多種表現手法,切實把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轉化為教育師生的思想武器,讓專業課上出‘思政味’、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助力師生在美的領悟中涵養家國情懷、提升精神境界。”李樹榕表示。
“文華獎”作品、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融入作品創作中﹔話劇《戰士與戰馬》《英雄海力布》,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等作品,展現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沉的民族情懷和歷史擔當……“劇場裡的思政課”將課堂教學、創作實踐、思政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融於“舞”、融於“歌”、融於“畫”、融於“戲”。
“好的文藝作品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內蒙古藝術學院院長趙海忠表示,近年來,學校發揮專業特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打造思政“金課”,真正走出一條“以文化人、立德潤心”的育人新路。
學院錨定育人目標、創新育人模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劇場裡的思政課”為抓手,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以“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劇場思政+創作表演藝術實踐”的“四位一體”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完善“藝術+思政”“課堂+舞台”“教學+實踐”育人體系,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內蒙古藝術學院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一體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通過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藝術在塑造價值觀念、引領精神理念等方面的隱性教育功能,賦能藝術專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藝術人才。創新性打造“22352”育人模式(每名本科生配備雙導師,即思政導師和學業導師﹔本科生參加兩學期藝術實踐、具備3項專業技能、完成5件作品和2篇論文,其中1篇為思政論文、1篇為專業論文,作為取得學位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專業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要求“所有作品由學生展演,部分作品由學生參與創作,舞台效果由學生參與呈現”,全校各專業學生在舞台上下和思政課教師情感互動,共同感受思想偉力、觸摸信仰溫度,汲取前行力量。通過一次次的展演實踐活動,廣大師生的思想境界和專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達到教學互動、積極參與、引發共鳴的沉浸式教學體驗效果。此外,活動還強調跨學科、跨專業合作,推動藝術與思政、藝術與審美、藝術與科技融合,鼓勵學生在藝術實踐和思政學習中發揮自身特長,實現個性化成長。
“目前,學院形成了‘藝術+思政’教育的鮮明特色,我們將充分利用‘藝術可感,育人無形’優勢,把思政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堅定不移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藝術教育,打響北疆文化品牌,更好地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貢獻力量。”該院黨委書記折喜文說。(記者 白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