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志願紅”溫暖三月天

陽春三月天正暖,雷鋒精神沁人心。連日來,在烏海市的大街小巷,一抹抹“志願紅”時時播撒愛的溫度。廣大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走進社區、走進農區,為群眾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為文明育火種,用志願服務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志願者們又來幫著打掃衛生了,真是太感謝了,隔三差五就來看我。”近日,海勃灣區海馨社區志願者來到社區困難戶馮保全家,為他送去關心關愛。馮保全從小雙腿殘疾,前些年父母相繼去世,平日裡隻有他一個人生活,因為行動不便,連買菜這樣的小事都難以完成。於是,社區志願者隔幾天就會去他家,收拾家、拉家常、送些生活必需品……馮保全心裡倍感溫暖,對未來生活更有信心了。
為做到“群眾需求在哪裡,志願服務就延伸到哪裡”,海馨社區先后培育發展了“銀發宣講團”“媽媽幫幫團”“愛糖”教育“手藝人”志願服務隊等多個優秀志願服務項目,讓社區群眾時刻感受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關愛。為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志願服務的積極性,海馨社區創建了“愛心儲蓄銀行”,實施“愛心儲蓄”激勵機制,將志願服務積分化,存入“愛心儲蓄銀行”。平日裡,志願者可以用志願服務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做健康體檢、購買意外保險,實現了“愛心”服務雙循環。
如今在烏海市,弘揚雷鋒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越來越多的市民積極加入“學雷鋒做好事”的隊伍,形成了志願精神薪火相傳的良好局面,為烏海市打造新時代北疆雷鋒城提供了有力支撐。
烏海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駐市單位、各級文明單位結合行業特點,組建94支志願服務隊常態化深入基層開展志願服務。各區在原有志願服務隊伍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規范和優化志願服務資源和隊伍結構,全面構建起區、鎮(街道)、村(社區)、社會志願團體協同聯動、互通共融、全域覆蓋的志願服務工作格局。數據顯示,烏海市志願服務隊數量已達768支,志願者11.47萬人,在職黨員佔比達到22%,志願服務時長超過700萬小時。(記者 郝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揭牌
- 為持續深入推進北疆文化建設,3月7日,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以下簡稱河套基地)在巴彥淖爾市揭牌。 河套基地由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內蒙古岩畫研究所)合作成立,以北疆河套文化遺產整理、發掘和研究為核心,科研協作為方向﹔基地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具體組織領導研究中的學術運作、課題申報、項目實施等相關事宜,重大事項由首席專家召集雙方協商研究決定﹔制定並實施河套地區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創新、傳播方面的規劃,組織申報國家社科項目和自治區項目,根據中心研究方向和規劃做好河套地區農業、長城、岩畫等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並編寫理論文章和編著系列叢書之河套篇﹔參與組織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調查整理工作,加強文化遺產資料數據庫建設,向政府及社會提供有關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咨詢建議﹔開展學術交流,組織重點學術課題的探討和技術指導活動﹔為內蒙古師范大學學生提供實習、研學、交流等活動,優先考慮學生就業擇業,依托雙方科研工作平台和師資力量,開展培訓教育、論壇等活動,培養本地理論研究人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