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林業人從伐林燒炭到護林賣“碳”的蝶變

2024年03月09日08:1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望著眼前蒼茫的林海,“林三代”王強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自己巡護的片區,停在一個廢棄的林區工棚柴草堆前,翻出了一把鏽跡斑斑的斧頭。

  “這個‘老物件’到我手中已經發揮不了作用。”王強說,這把斧頭不僅見証了三代林業人生存之變,也記錄了阿爾山跨越十幾年的轉型升級故事。

  2012年,興安盟阿爾山市迎來了“停斧挂鋸”的歷史性時刻,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

  “不讓我們砍樹了,我們干啥?吃啥喝啥?老婆孩子怎麼辦,日子該咋過?”1萬多名伐木工人,面臨“人往哪去,錢從哪來”的困惑和迷茫。

  2014年,阿爾山正處在停伐后的艱難轉型期。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阿爾山考察看望林區職工時強調,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作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作貢獻。

  總書記考察時飽含真情的話語,令剛退伍回來的王強倍感振奮,便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阿爾山市白狼林業局當一名林業工人。

  “還是舍不得這片林子,我爺爺、父親都是為林業作了貢獻的,到我這兒不能斷了。”王強說,爺爺是伐木工,父親除了砍伐還育林,他這一輩就是護林。“我們成天在山裡、林子裡,感受最深。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總書記為我們算出了生態賬。”

  綠水青山是阿爾山最大的財富,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是阿爾山最大的優勢,也是林區人在轉型探索中達成的共識。

  “嗨嗨嗨……”阿爾山市白狼鎮鹿村黨支部書記鄭曉林一邊吆喝一邊把玉米粒拋向空中,聽到熟悉的喂食聲,幾十隻梅花鹿從林子的四面八方奔跑過來。

  “剛禁伐時,我們真不知道該干點啥。”作為曾經砍了半輩子樹的“林二代”,鄭曉林回憶起當時的窘境。隨著阿爾山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游業,響應“放下斧頭當導游,小康路上不用愁”的號召,鄭曉林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每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他的鹿園能接待游客10萬人次。

  在阿爾山市白狼浩屾林產有限責任公司的育菌車間,數以萬計的菌棒整齊排列,濃郁的菌香扑鼻而來。“我們先后建設了51棟大棚,每棟大棚畝產3000公斤,赤鬆茸種植為269名‘林三代’和70多名周邊百姓提高了收入,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白狼浩屾林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佟金峰說。

  林區不伐木,林下找出路。鹿(麝)、卜留克、食用菌、冷水魚、沙棘等特色產業風生水起,生態旅游、碳匯交易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阿爾山人走出一條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新路子。

  從採伐到採摘,神鹿山野菜店老板高洪峰也得益於轉型發展,做起了山野菜銷售生意。眼下,他家的生意紅紅火火,不僅有當地居民、外地游客上門選購山野菜,每天還會接到很多來自北京、河北、呼和浩特等地的網絡訂單,收入也從之前的每年2萬元提高到現在的20多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十幾年過去了,與鄭曉林、高洪峰經歷了同樣心路歷程的林區人,並沒有因停伐“餓肚子”,反而依托獨有的地域特色以及豐富的森林、冰雪資源,成為了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冰天雪地的導游、綠色食品的推介員……錢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寬了。

  時光流轉,走過轉型期的阿爾山,繼續調結構、提質量,持續延伸轉化路徑、加速綠水青山“變現”步伐——

  2023年1月16日,基於GEP核算報告,興安盟與內蒙古森工集團簽訂林草碳匯經濟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阿爾山成為興安盟首批林草碳匯開發試點地區之一,將開啟新一輪的生態“碳”尋之旅。

  “和樹打了一輩子交道,從沒想到這樹除了涵養水土、綠化環境、賣木材掙錢之外,還能用來做碳匯交易。” 在阿爾山杜拉爾林場工作了30多年的管護員白玉華恍然大悟:“原來咱守的是一座‘綠色銀行’!”

  從伐木到看林護林,為保護好這片具有戰略意義的森林資源,阿爾山自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一直在不斷“自我革命”。

  2014年以來,阿爾山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2.6269億元。累計植樹造林8.36萬畝、封山育林19.7萬畝、森林撫育21.15萬畝、實施天保工程8.06萬畝、公益林管護21.28萬畝、已墾林地退耕還林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生態產品總價值量達1229.33億元,佔全盟26.05%。

  森林資源恢復性增長的同時,阿爾山加強濕地修復和野生動物保護,常態化開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近年來,濕地功能在恢復,水源河流變得更清,野生動物頻繁出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阿爾山徐徐展開。

  “從單一到系統,從一域到全局,興安盟的生態保護已由森林資源保護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保護。”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說,近年來,興安盟通過植樹、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恢復、禁牧禁墾禁伐等一系列造林護綠“組合拳”,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對科爾沁沙地“鎖邊治理”,不僅“綠色版圖”得以持續擴張,也使得興安盟的百姓端起了“綠色碗”、吃上“生態飯”。

  有過“油鋸一響,黃金萬兩”的輝煌,也經歷過調整轉型的陣痛。阿爾山用十幾年的轉型故事告訴人們: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隻要用新思維認識綠水青山、用新理念推動價值轉化,綠水青山就一定能變成金山銀山。(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揭牌
  為持續深入推進北疆文化建設,3月7日,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以下簡稱河套基地)在巴彥淖爾市揭牌。 河套基地由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內蒙古岩畫研究所)合作成立,以北疆河套文化遺產整理、發掘和研究為核心,科研協作為方向﹔基地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具體組織領導研究中的學術運作、課題申報、項目實施等相關事宜,重大事項由首席專家召集雙方協商研究決定﹔制定並實施河套地區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創新、傳播方面的規劃,組織申報國家社科項目和自治區項目,根據中心研究方向和規劃做好河套地區農業、長城、岩畫等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並編寫理論文章和編著系列叢書之河套篇﹔參與組織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調查整理工作,加強文化遺產資料數據庫建設,向政府及社會提供有關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咨詢建議﹔開展學術交流,組織重點學術課題的探討和技術指導活動﹔為內蒙古師范大學學生提供實習、研學、交流等活動,優先考慮學生就業擇業,依托雙方科研工作平台和師資力量,開展培訓教育、論壇等活動,培養本地理論研究人才。…
孫志宏委員:多措並舉推進乳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實現奶業全面振興,推進乳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重要任務。草原畜牧業是發展現代農牧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提升草原畜牧業的科技內涵對於促進乳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