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阿拉善

美美與共 向善而行

“北疆文化”的阿拉善解讀

2024年02月01日09:2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定遠營古城。

定遠營古城。

巴音湖水如藍天。

巴音湖水如藍天。

如詩如畫的胡楊林。

如詩如畫的胡楊林。

航天夢想在這裡實現。

航天夢想在這裡實現。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著眼於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進文化強區建設、全面展現內蒙古良好形象的重要路徑。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大門”和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阿拉善盟聚焦聚力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雄渾“壯美”的地域特征、綿延“和美”的家國情懷、醇厚“善美”的信念堅守、開放“暢美”的胸襟氣魄,標示“北疆文化”阿拉善注解,貢獻“北疆文化”阿拉善擔當。

  “壯美”阿拉善 美在風光無限、多元文化包容並蓄

  阿拉善的“壯美”——美在地域遼闊、風光無限,更美在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和長城文化在這裡的包容並蓄,彰顯了阿拉善“北疆文化”獨具特色的地域特征和資源稟賦。阿拉善盟地理位置獨特,位於草原文明與荒漠文明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環境為阿拉善文化的多元性奠定基礎,廣袤草原和蒼茫沙漠,共同鑄就了阿拉善獨特的自然體系,也成為各種文化因素交融交匯的重要場所。

  尋根自然,融合發展。阿拉善盟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部,北承蒙古高原、南鄰河西走廊、西望天山、東依賀蘭,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6.9萬人,在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少。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及關中平原的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影響推動著阿拉善草原文化的繁榮發展。“大漠伊甸園”通湖草原,群沙環抱、沙峰林立、起伏錯落、一望無垠,每逢盛夏、游人如織﹔阿拉善歌手德德瑪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描繪萬裡春光美如畫。這裡賀蘭峻逸、胡楊懸翠、沙海鎏金、居延澄碧。我國三大南北走向的山脈之一的巍巍賀蘭山屹立於阿拉善之東,自古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之稱﹔世界三大胡楊林之一的額濟納胡楊林,“三千年不死”的美名在這裡傳揚,金秋十月,滿目金黃,宛如仙境,被贊為“中國最美秋色”﹔這裡有全球唯一的沙漠地質公園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有享譽世界的三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因其以高、陡、險、峻著稱於世,被譽為“上帝劃下的曲線”﹔這裡有威震寰宇的世界三大載人航天中心之一的東風航天城,創造著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融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為一體的敖倫布拉格大峽谷,堪稱世界自然景觀一絕﹔“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海森楚魯怪石林形態各樣、栩栩如生﹔“漠中江南”月亮湖,酷似一幅中國地圖,鑲嵌在茫茫沙海之中﹔宛如跳動心臟的烏蘭湖,絢爛炙熱﹔世界罕見的大漠天池如天宮遺落在人間的一塊美玉,吸引無數海內外游客“心之所往,向善而行”。“小小居延海,連著中南海”的居延海,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黑河跨省調水方案23年的成功實踐下,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水域面積達到40平方公裡,呈現出“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阿拉善自古便是長城資源較富集的地區之一,長城文明在這裡傳承發展,境內現存明代、漢代、西夏三個時期的各類長城遺址點800余處,是阿拉善盟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均有長城遺址分布。2020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阿拉善盟境內明長城三關口段、北岔口段、居延遺址及漢長城、烏蘭布拉格障址等在列。同時,阿拉善農耕文明不斷傳承發展,與黃河文化共同構成文化傳承血脈。

  在“北疆文化”的傳承拓展中,阿拉善以其獨特的山川、胡楊、沙漠、航天、峽谷、農作為依托,建立了統一和諧的自然體系。真正體現了既注重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又把握鮮明個性、發揮自身優勢的特色,體現了北疆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

  文脈傳承,歷史悠遠。阿拉善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燦若繁星,史前遺存、長城關隘、賀蘭要塞、古郡重鎮、黑城文書等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遺址遺跡,記錄著時代變遷、傳承著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強。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留下人類活動的足跡,6000多年前的曼德拉山岩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阿拉善地區的生產生活情景。居延漢簡的發現被稱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舉世矚目的黑城遺址,曾是漢、唐、西夏和元朝的軍事重鎮、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都曾在這裡留下優美篇章。聞名世界的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定遠營、塔王府見証了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追逐夢想、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進程。這裡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和草原絲路的重要通道,農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在這裡交融發展,航天文化、長城文化、沙漠文化、駱駝文化、觀賞石文化各放異彩,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見証。

  青山、綠水、大漠、胡楊、草原、戈壁,“多彩的畫筆”描繪了阿拉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斑斕畫卷”。五彩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共同構成了獨具阿拉善特色“北疆文化”的鮮明特征和文化內涵,奠定並熔鑄了阿拉善人熱情淳朴、忠厚寬廣、自信豁達的精神品質。

  “和美”阿拉善美在民族和睦、手足相親

  阿拉善的“和美”——美在民族和睦、手足相親,更美在各族干部群眾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責任擔當,彰顯了阿拉善“北疆文化”一以貫之的紅色傳承和精神追求。紅色血脈,傳承發展。阿拉善大地生活著漢、蒙、回、藏等38個民族,歷來就有著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的優良傳統,“土爾扈特萬裡東歸”“阿拉善旗和平起義”“三千孤兒入內蒙”等佳話廣為流傳。300多年前,不願被沙皇剝削和壓迫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在“東遷先驅”阿拉布珠爾的帶領下,歷盡艱辛,回歸祖國,定居於額濟納河流域,和當地各族群眾一起內勤耕牧、外御強敵,譜寫了忠勇愛國的傳奇史詩,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人煙稀少的阿拉善沙漠戈壁中,依靠古老商旅駝道開辟了一條解放區通向共產國際活動中心的秘密紅色通道,由此在阿拉善大地留下了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鮮為人知而燦爛光輝的事跡。鄧小平途經阿拉善時,曾表示定遠營是個好地方。老一輩革命家在阿拉善開辟的紅色通道,史稱共產國際秘密通道(阿拉善段)。阿拉善地區和平解放之際,達理扎雅親王順乎潮流、深明大義,結束了阿拉善旗250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充分享受著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沐浴著黨的和煦陽光,阿拉善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團結一心、接續奮斗。20世紀60年代初,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兒被接到內蒙古大草原,他們被稱作“國家的孩子”,其中阿拉善家庭領養的有30多位,成為民族團結互助的佳話。

  顧全大局,家國同心。向陽花木易為春,始終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阿拉善盟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殷切囑托,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深化“攜手共筑中國夢、英雄精神滿駝鄉”品牌創建,實施“一區一帶三個融入”行動,扎實開展雙擁共建,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全盟3個旗均被授予自治區雙擁模范旗,額濟納旗連續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旗稱號。在光榮的額濟納大地上,“三易旗府——最好牧場為航天”的故事成為阿拉善人民擔當大義、為國奉獻的生動體現。為支持國家航天事業,額濟納當地干部群眾多次舉家搬遷,數百干部職工、4000多名牧民、10萬多隻牲畜搬離條件最好的額濟納旗府所在地寶日烏拉,貢獻出最好草場數萬多平方公裡,此后又歷經兩次搬遷,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在額濟納旗搬遷舊址上,新中國航天事業的搖籃拔地而起。阿拉善落實民生保障長效機制,每年度民生支出佔70%以上,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2023年1月阿拉善盟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榮譽稱號。

  石榴結籽心連心,中華民族一家親。如今的阿拉善正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挖掘阿拉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淵源、特色鮮明的紅色基因,依托紅色教育資源,打造鑄牢主線教育實踐基地,闊步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既承載著往昔榮光,又步履鏗鏘闊步前行,共同構成了獨具阿拉善特色“北疆文化”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譜寫了一曲各民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和美篇章。

  “善美”阿拉善美在守土戍邊、穩邊興邊

  阿拉善的“善美”——美在扎根奉獻、為國戍邊,更美在阿拉善人堅持守土戍邊、穩邊興邊及推進邊疆穩固安寧的共同奮進,彰顯了阿拉善“北疆文化”深遠醇厚的信念堅守和人文精神。強邊固邊,矢志擔當。阿拉善地理位置特殊,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近735公裡,多年來,阿拉善以堅持“國有邊防、邊必設防”,堅持強邊、安邊、固邊、富邊、睦邊一體推進,扎根邊疆的阿拉善人民,守衛祖國壯美山河。在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北疆楷模”尼瑪老人與兒子哈達布和堅守國境線50余年,累計巡邊18萬多公裡,被稱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2023年,尼瑪老人的孫子成為邊境派出所的一名干警,捧起了奶奶和父親的接力棒,在祖國邊疆繼續譜寫衛國戍邊的傳承佳話。各條戍邊戰線上涌現出堅守生命禁區的算井子邊境派出所、邊防民兵“駝兵排”、大漠邊境“第一哨”謝寶民、戍邊夫妻警務室徐乃超和李文娜等一批穩邊固邊的模范集體和個人。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之上,探索推行了草原110、戍邊警務室和居邊護邊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等舉措,夯實聯防聯控和雙擁共建基礎,黨政軍警民攜手並肩、強邊固防,匯聚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情報互通、資源共享,聯防聯治、聯控聯管”的強大合力。

  春暉萬裡沐邊關,依托中央“興邊富民”行動,通過實施居邊護邊危房改造項目和加強扶持特色產業發展,阿拉善不斷改善守土戍邊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牧民不僅能夠“安居守邊”,更能“樂業興邊”。

  生態戍邊,不負青山。阿拉善盟固守生態邊疆,圍繞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戰略目標,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三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在騰格裡沙漠東緣和東南緣形成了長350公裡、寬3至20公裡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得到有效推廣。全盟涌現出“魂系吉蘭泰”的江福利、張奎壁、劉宏義三代治沙人和“時代楷模”蘇和、“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圖布巴圖等一批時代典范。目前,已經形成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阿拉善人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全面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圍繞賀蘭山生態保護建設目標,突出資源管理、生態修復、科研監測,最大限度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如今的賀蘭山,森林面積由過去的36.8萬畝增至58.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6%提高到57.3%﹔野生動物岩羊由1.6萬隻增加到5萬余隻。

  在廣袤的阿拉善大地上,各族干部群眾堅持守土盡責,凝聚力量擔負起守衛祖國邊疆的重任,將堅韌不拔、扎根奉獻的時代品格,融入“北疆文化”總體格局,合力書寫了守邊戍邊、強邊固邊的動人事跡,共同描繪出邊境安寧、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新時代大漠新畫卷。

  “暢美”阿拉善 美在站位全局、服務大局

  阿拉善的“暢美”——美在勇於開拓、善作善成,更美在堅持站位全局、服務大局,推動打造“五大基地”,實施“七大工程”的堅實步履,彰顯了阿拉善“北疆文化”比肩發展的胸襟氣魄和職責擔當。產業共進,創新發展。借助位於“呼包銀榆經濟區”“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陸海新通道”重要位置的顯著優勢,阿拉善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境內策克口岸、烏力吉口岸兩個對蒙口岸,全面深化對蒙經貿、文化、能源各領域合作,構建現代貿易產業體系建設,打造聯通內外、輻射周邊、資源集聚集散的全域開放平台,推動開放型經濟活起來、火起來。2023年,策克口岸擴能改造、智慧通關邁出堅實步伐,全年進口煤炭超1900萬噸,創開關以來歷史新高。乘著國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年有效風速時數4000至6500小時,年日照時數3100至3600小時,風光可利用資源量約為13億千瓦,遠景資源量超30億千瓦的特色優勢,僅2023年,實施新能源項目21個,160萬千瓦風電項目並網發電,騰格裡大基地先導工程順利開工,全盟建成新能源裝機達到568萬千瓦,阿拉善正舉步建設全國重要的億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推進外送輸電通道建設,打造綠能替代轉化應用、區域綠能合作、清潔能源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阿拉善各項產業發展正呈現出旅游業、新能源產業、生態農業、文化傳承與保護、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明顯加速趨勢,逐漸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產業的快速崛起正推動阿拉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為傳播阿拉善“北疆文化”打下堅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內引外連,補齊短板。阿拉善對外開放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逐年提升,全國首個通勤機場於2013年在阿拉善左旗正式通航,並於2023年獲得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支線機場升級改造立項批復,將於2024年推動升級改造。包銀高鐵銀巴支線加快建設,巴音呼都格至巴彥浩特高速公路完成主體建設,嘉策鐵路、額哈鐵路等干線鐵路相繼建成運營,巴彥淖爾—額濟納—哈密客運專線審批立項,路網結構日趨合理。巴彥浩特及沿線蘇木鎮飲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巴丹吉林新水源地引水工程落地建成,“水困行難”瓶頸已逐步得到破解。依托全方位的開放建設,阿拉善盟現已躍升為自治區第二大化工盟市,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自治區第一大精細化工園區、自治區第二大經濟園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的突破。對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常態化舉辦“額濟納·中蒙國際商品展洽會”“中蒙媒體聯合採訪團主題採訪行”活動,聚焦“北疆文化”深度傳播,積極對外輸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響“蒼天般的阿拉善”對外宣傳品牌。

  阿拉善正緊緊圍繞中蒙俄經濟新走廊、亞歐大陸橋和內陸腹地高效聯動、互補協同,著力打造我國北方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大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鹽鹼化工基地、全國現代駱駝產業示范基地和全國現代沙產業示范基地等五大工程,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守土戍邊一體化工程、園區和產業提檔升級工程、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暖心工程、開放合作工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程、人才科技突圍工程等七大工程,為自治區辦好兩件大事和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貢獻阿拉善力量。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阿拉善將繼續用“多彩之筆”書寫多元一體文化融合文章,以獨具特色的“壯美”“和美”“善美”“暢美”音符和形象,以文賦能、以文化人、以文弘業、以文鑄魂,賡續北疆大地歷史文脈,共襄民族振興千秋偉業,持續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張寶成)

  (圖片由阿拉善盟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