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塞北小城的“金山銀山”

2024年01月27日15:14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國網興安供電公司員工檢查阿爾山雪村用電設備。 李逸飛 攝

國網興安供電公司員工檢查阿爾山雪村用電設備。 李逸飛 攝

阿爾山,地處內蒙古東北部,橫跨大興安嶺南麓,冬季平均氣溫零下30攝氏度,供暖期長達8個月。寒冷,是這裡最顯著的特征。

阿爾山市白狼鎮林業工人於九江曾住在棚戶區的“板夾泥”房子裡。1月22日,內蒙古阿爾山氣溫降至零下35攝氏度,走進於九江家,屋外屋裡“冰火兩重天”,溫差有50多攝氏度。

今年60歲的於九江告訴筆者,“板夾泥”,就是往兩塊木板中澆灌泥漿,凝固后形成牆壁。這樣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灌風,屋裡到處是土,地板坑窪,積水成泥,居民冬天還得半夜起來添煤加柴。林業工人長期住在“板夾泥”房子裡,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

棚戶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2014年起,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2億元,改造全市10400戶棚戶區房屋,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為鞏固改造成果,阿爾山市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改造道路、管網,亮化城區,徹底解決了棚戶區居民取暖難、行路難等問題。

為使居民“憂居”變“安居”,2014年至今,阿爾山市供電公司已累計為棚戶區改造工程改造及新建線路58千米,改造及新增配電變壓器18台、630千伏安箱式變壓器8台。阿爾山長冬無夏,施工條件惡劣。供電員工穿行在林海雪原,立起一根根電杆,裝上一塊塊智能電表。

2021年,於九江在樓房裡的屋子裝修好了。后來,為了養馬方便,他又向政府申請住進了改造后的平房。他和妻子現在過上了電氣化生活,家裡電飯鍋、電冰箱、電視機一應俱全,屋裡的溫度計顯示有20多攝氏度。他們的手機連著無線網,閑時還能從網上找點活干。

人“安居”了,就開始思考“樂業”的事。

於九江是20世紀80年代初當上林業工人的。當時林區有句話:油鋸一響,黃金萬兩。每天天不亮,他就騎馬上山,將樹木伐倒后,再用馬拉爬犁運下山,全年無休。

2012年,阿爾山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林業工人的工作從伐木變成了護林。隨著以林木資源為依托的主導產業萎縮,阿爾山市面臨艱難的產業轉型。

數量龐大的林業工人同樣面臨生活的壓力。於是,當地林業局開始鼓勵職工搞旅游增收。

茫茫林海,天然礦泉,廣袤草原,瑰麗火山群……阿爾山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阿爾山市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引導群眾“放下斧頭當導游”,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於九江也帶著幾個林場同事辦起了旅游合作社。他先養了三四匹馬,帶游客坐爬犁、乘雪圈,體驗冰雪樂趣,后來又搞過農家樂,還做旅游向導,合作社生意最紅火時一年能賺十八九萬元。如今他養了28匹馬,來他家騎馬坐爬犁去林俗村賞雪,成了白狼鎮的固定旅游線路。

為了服務旅游業發展,阿爾山市供電公司實施“三零”“三省”服務,打造電力營商環境優化系統工程,為居民增收致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不僅是生活環境,於九江的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改善。阿爾山市供電公司伊爾施中心供電營業所白狼電工站站長李寶瑞介紹,2023年取暖季之前,白狼鎮的5個林場全部改成了電採暖。

“用上電採暖后屋子裡一直熱乎著,不用半夜起來添柴,環境好了,山林防火壓力也減輕了。”於九江說。春防火,夏營林,秋防獵,冬管護,從伐木工人到護林人,40年來,於九江見証了阿爾山的變化。他說:“生態一年比一年好,林子裡的小動物都多了。”

憑借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阿爾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1月22日,在阿爾山雪村,筆者碰到一個來自北京的研學團。“阿爾山不僅有雪,還有豐富的火山地質資源。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領略阿爾山的魅力,體驗風土人情。”帶隊老師王丹說,“阿爾山一年四季都很美,夏天我們也來過。我推薦更多孩子來阿爾山!”

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今的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十年光陰在大興安嶺的鬆林上刻下一圈圈年輪,見証一步步發展。一串數字佐証這個塞北小城的變化:十年來,阿爾山電網骨干網架實現了由66千伏向220千伏的跨越升級﹔全社會用電量從2014年的0.8億千瓦時增長至2023年的1.2億千瓦時,增長50%﹔供電可靠率由99.64%提升至99.81%。電力,為阿爾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

年關又至,白狼鎮家家戶戶挂起燈籠,迎接歸家的親人,也迎接遠方的客人。(張獻芳、孫美琪、王健)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