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呼包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如何破題起勢

冬至剛過,“同在陰山下、同處敕勒川、同臨黃河灣”的兩座城市,雙手緊緊“握”在一起,開啟了“相鏈”模式。2023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與包頭市簽署加快同城化發展協議,同時啟動2024年重點推進事項。這意味著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地同城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從“各自為戰”到“同頻共振”,從相接到相融,未來幾年,黃河“幾字彎”裡的這兩座城市攜手同行,對於率先打造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引領帶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優勢區域具有重大意義。
協同聯動 推動形成新的增長極
同城化的實質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緊密的合作,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當前,同城化已成為我國實現區域整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形式,全國已有20多對(組)城市提出推進同城化發展。
南國的廣州市和和佛山市,兩地毗鄰而居,同處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優勢互補,聯手織出“產業協作網”,在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領域打造出世界級產業集群。同時,廣佛地區在區域規劃對接、交通網絡互聯、文化旅游合作、公共服務互通等領域也深入開展同城建設,使投資者和創業者實現“選一城,享雙城”的同城紅利,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的增長點提供有力支撐。
北疆的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一個是自治區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聯結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梁﹔一個是國家老工業基地,是內蒙古重要的制造業和工業中心,發展工業有基礎、有資源、有優勢,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和“綠色硅都”。這樣的兩個城市在增強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優化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夯實一體化生態環保體系、打造一體化現代產業體系上,有基礎有前提。
“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座城市‘同在陰山下、同處敕勒川、同臨黃河灣’,地理位置相近、歷史文脈相通、產業結構互補,同城化最具優勢、最有條件也最有前景。”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賀海東指出,相鄰城市之間推動同城化發展,是當前開放型經濟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也是雙方人員、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無論是政府間合作交流,還是居民間雙向奔赴,無縫連接已經成為常態,呼包已成為了親密無間、無比親近的一家人。”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銳說,率先推進呼包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發展機遇的必然選擇,必將有力帶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帶動形成自治區新的增長極。
呼包鄂烏區域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近5年來,內蒙古順應國家區域協同發展大潮,頻頻部署“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從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呼包鄂協同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動城際間協同發展,到出台《呼包鄂烏“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定制了一攬子政策措施,再到《關於推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若干舉措》印發,明確各地各部門任務分工,為4地一體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如今,呼包兩地正在通過“1小時圈”的鐵路,實現人流、物流更加便捷高效的流動。從各管“一分地”到共下“一盤棋”,此次呼包兩地開啟同城化發展,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一盤棋”中的主要抓手。
現場,兩位市長的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背后是兩座城市“相鏈”崛起的圖景。呼包兩市將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強化政策協同,同時結合各自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推進兩市協同聯動發展,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產業協作、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一體化水平。
融合起跑 釋放“1+1>2”乘數效應
“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體化”,也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板塊經濟。在簽約儀式上,兩市簽訂的《呼和浩特 包頭加快同城化發展“1+4+N”戰略合作協議》,闡明了不是所有的都能“同”,更不是所有的都要“同”。
2023年12月26日,在呼和浩特市中環產業園晶體五期生產車間,八九米高的單晶爐整齊排列,半圓形爐座上的直拉頭不停旋轉,將爐中的高純度多晶硅料加熱融化,一點點結晶拉棒成5.5米長的圓柱體硅棒。
近年來,硅材料作為首府呼和浩特重點培育的六大產業之一,正在不斷建鏈、延鏈、補鏈、強鏈,聚鏈成群,提升產業規模與市場競爭力,為首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就在距離呼和浩特170公裡之外的包頭市,也緊抓新能源突飛猛進的“風口”,僅用6年時間,引進了10多家晶硅頭部企業,形成了從多晶硅、單晶硅到切片、電池片、組件的完整產業鏈。2022年,包頭成為全國首批光伏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城市。
在晶硅光伏等新能源領域,正在打造“中國半導體硅材料之谷”的呼和浩特,與正在建設“世界綠色硅都”的包頭,完全可以實現強強聯合。
不止於此,除光伏新能源領域之外,呼包兩市還有著多項互補的產業體系,產業協同發展優勢明顯。在碳纖維等新材料領域,包頭有全國質量最好的碳纖維原料,呼和浩特有航天六院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合作潛力巨大﹔在大數據領域,可以充分發揮呼和浩特的算力產業優勢,在包頭的工業領域開發豐富的應用場景,推動兩市數字化轉型進程……
在文旅領域的合作,呼包兩地也早有默契。兩市草原、沙漠、濕地、黃河、長城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資源互補、合作共贏蘊藏著巨大潛力。“下一步,我們將以呼包同城化發展為契機,在‘文化互融、信息互通、產品互推、平台互聯、客源互動’等領域共同發力,協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呼包文旅部門負責人一致表示,要進一步奏響文旅同城“協奏曲”。
同城化發展,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要在產業、文旅、科技、基礎設施、政務服務等方面發生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化學反應”,進而產生“1+1>2”的發展結果。
本次呼包兩市12個部門對口簽署“同城化發展合作協議”,將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文旅教育、醫療衛生、政務服務、應急管理、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產業協同等60個具體項目進行深度合作,加強創新要素共建共享,共同為同城化發展按下“快進鍵”。未來,兩市將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自治區新的增長極,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上,攜手騰飛。
破題起勢 打造更強集群競爭優勢
呼包同城化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兩市公共資源“共建”“共治”“共享”,促進兩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2月26日同步啟動的2024年呼包兩市重點推進事項包含30個具體舉措,兩地將一項一項挂圖作戰,緊抓快干,助燃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強引擎”。從兩市群眾最關心最希望的事項做起、從聯起手來可以共同爭取的國家戰略支持干起、從當下能夠率先突破盡快見到成效抓起:
開通兩地市區和毗鄰旗縣間城際公交、定制客運,整合公共交通出行支付結算體系,實現兩市公交、地鐵、城際公交一卡通用﹔整合呼包兩市學校優質資源,實現共同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建立兩市相鄰地區120急救跨市就近救援機制,提升緊急救援救治工作質效﹔深化呼包兩市政務服務“跨市通辦”合作﹔共享區域內應急救援隊伍信息和應急專家庫……
未來的圖景是,到2027年,呼包兩市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優勢產業區域內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取得明顯成效。
在攜手同進的路上,呼和浩特市將重點提升服務功能。發揮科教文衛資源豐富、金融機構聚集、商貿物流發達、數字經濟領先、乳業產業集群等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型經濟,引領智慧城市建設一體化,建設國家級乳業、大數據、光伏產業基地和動物疫苗研發基地。包頭市則重點發揮制造業輻射功能。發揮稀土資源富集、工業基礎雄厚、創新活躍強勁、產業工人眾多等優勢,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打造創新型企業孵化基地和具有全球影響的“稀土+”產業中心,建設全國重要的新型材料產業基地、現代能源產業基地和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建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兩地的科技領域最先感受到這股攜手同進的新風。“早在2022年,我們就和地處包頭市的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產學研實訓基地就設立在呼和浩特市,我們一起共同攻關礦熱爐生產效能提升的全封閉自動化生產技術難題。”內蒙古納順裝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郜俊說。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長李孔燕說:“我們將搶抓呼包同城化發展新機遇,推動駐呼高校院所、技術創新中心等科創資源面向包頭企業開放共享,幫助企業引進高校院所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助力企業協同創新。”
既已破題起勢,必然奮力前行。未來,呼包兩市將緊扣“同城化”和“高質量”關鍵詞,進一步加強創新要素共享、產業分工協作、招商合作聯動,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更強集群競爭優勢。
一次雙向奔赴,帶來兩地協同發展廣闊前景。從競爭走向競合,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呼包鄂烏城市群整體隆起、探路新型城鎮化的前提和保障。(記者 王靜宇 許曉嵐 高慧 鄭學良 帥政 通訊員 李海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