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在沙漠中書寫綠色傳奇

2024年01月09日09:1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我不求最大,隻求最佳,我一定要帶領烏審旗廣大農牧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中,探索出一條‘綠色、特色、生態’之路。”烏審旗博然祥和源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國祥對記者坦言。

  曹國祥曾經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1991年他妻子患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失去了勞動能力,經人介紹養蜂能治此病,於是向親戚朋友借了550元買了3箱蜂,到年底3箱蜂發展到10多箱,純收入達2600多元。而且他妻子的風濕性關節炎得到了治愈。這時他看准了養蜂將來一定會比養牛、養羊賺錢。

  從1992年他擴大蜂群數量,蜂群增加到40多箱,年底純收入3萬多元,到1996年蜂群數量擴大到200多箱。由於當地過冬成本太高,他先后到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湖北等地進行流動式養蜂,平均每年純收入15萬多元,並帶出徒弟20多個。

  隨著國家生態環境治理,特別是鄂爾多斯烏審旗植被恢復速度加快,給他創建綠色生態有機蜂產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蜜源,也為他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烏審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全境處於毛烏素沙地腹部,佔毛烏素沙地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烏審旗歷屆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防沙治沙的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終把生態保護建設作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一代又一代烏審兒女頑強奮斗、“綠色接力”,創造出了毛烏素沙地綜合治理的綠色傳奇,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烏審智慧和力量。

  烏審旗在長期的防沙治沙實踐中,總結出“七種”烏審生態治理模式。即“封沙育林禁休牧”模式、“飛播造林”模式、“小流域治理”模式、“家庭牧場”模式、“造林大戶”模式、“生態移民”模式和“產業化帶動”模式。通過堅持不懈推進毛烏素沙地治理,歷經“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管沙用沙”到“沙裡淘金”、“綠富同行”到“綠富同興”的三個治沙階段,全旗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7%和20%,提升到現在的32.92%和80%,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農牧林草沙產業總產值達到40.58億元。

  烏審旗立足毛烏素沙地立地條件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綠,科學謀劃,在干旱硬梁區和丘陵溝壑區,重點實施人工造林,加強封禁保護,使區域風沙水蝕明顯減弱,在對面積較大,集中成片的荒沙地區,實施圍封禁牧,通過自然復壯與人工改良相結合,提高封育區林草覆蓋率,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水分條件好,自然復沙能力強地區,利用飛機播種技術進行造林種草,增加植被。在村庄綠化,因地制宜,構建四種村庄綠化基本模式,即以休閑旅游採摘為主的旅游服務型村庄,以景觀綠化為主的生態園林型村庄,以綜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綠化效果為主的經濟產業型村庄和以營造生態林、防護林為重點的綠色家園型村庄。

  烏審旗先后組織實施了國家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建設等一批林業重點工程,地方政府加大生態建設投資力度,配套實施重點區域綠化,形成了國家重點工程和地方生態工程雙輪驅動,同時堅持全民共建共管為根本,以企業、社會團體、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造林大戶為骨干,形成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廣大農牧民四級聯動的全民造林綠化工作格局。通過大力實施以林業為主的生態建設戰略,因地制宜,喬灌搭配,穩步推進城鎮周邊、村屯、道路沿線等重點區域的造林綠化,努力實現重點區域“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重點營造高標准的景觀林和生態防護林。全旗僅三北工程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89.7288萬畝,飛播造林44.31萬畝,封山育林12.024萬畝。

  60多年來,勤勞勇敢的烏審人民發揚“艱苦奮斗、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治沙精神,在風沙中堅守,在傳承中創新,繼往開來,攻堅克難,歷經“三個階段”,實現了毛烏素綠色傳奇這一滄桑巨變。先后涌現出了烏審旗首位國家治沙勞模谷啟祥、“牧區大寨”帶頭人寶日勒岱、個人承包治沙第一人盛萬忠、被譽為“中國驕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聯戶承包治沙集體烏雲斯慶13姐妹、新時代治沙愚公吉日嘎拉圖等不同時期的造林綠化全國模范和典型代表。

  時光不語,歲月不言。烏審旗先后榮獲“中國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北疆楷模”等稱號。2022年被國家林草局確定為三北工程科學綠化試點旗,被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為林長制“抓示范、提質量”示范旗。2023年,烏審旗林長制工作被國家林草局通報表揚。(記者 王玉琢)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