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敖漢旗豐收鄉:多元化發展助推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

2023年12月27日09:34 |
小字號

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按照多元化發展的新路徑,深挖優勢資源、集聚各方合力、創新發展模式,助推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

支部引領能人帶頭,服務大局謀發展

豐收鄉鼓勵全鄉12個村黨組織領辦農民集體經濟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或提供集約化服務。豐收村建宇專業合作社由村黨支部帶頭成立,利用京蒙幫扶資金,實施“我在鄉村有畝田”消費幫扶項目,讓敖漢小米端上北京人的餐桌。據合作社負責人王偉介紹:“合作社現有社員52人,按訂單需求組織農戶種植並提供種植技術,帶動500余農戶增收,實現人均增收10000元,村集體增收5萬余元。”白塔子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浩雨勞務公司,吸納當地脫貧人口就業,長期務工人員55人,人均年增收達3萬元,村集體增收3萬元以上。豐收鄉走人才強村戰略,建立鄉土人才庫60余名,培育了設施農業草莓園董佔龍、方升牧業肉鴨李連福、范杖子肉牛趙中華、原谷地農作物翟亞軍等一批鄉土人才,為豐收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產業調動服務農戶,壯大集體增效益

豐收鄉致力於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在產業發展上布局,突出抓好肉鴨、肉牛、肉羊優勢產業,建設形成305肉鴨、王下線肉牛、門克線肉羊產業帶。在經濟發展上調整產業結構,打造優質谷子核心區和小米精深加工區域集群地,助推草莓設施農業形成全鏈條高效益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重點打造鳳凰嶺組織振興示范村,突出抓好肉牛、肉驢特色養殖,確保效益最大化,現有養殖戶58戶,總存欄達1700頭,人均年增收2.7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在為農服務上發力,依托“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組織,赤峰武安州為農服務有限公司與中化集團、建宇雜糧種植合作社達成合作,做到糧種肥料採購低於市場價,每畝讓利於群眾近800元。打造新型庭院經濟模式,通過引進高密度種植、機械化經營、批量使用農資,水肥一體化管理等先進種植方式,實現畝效益400元以上,總效益可達40萬元。

資源整合項目聯建,積蓄發展新動能

豐收鄉開展村集體資源大起底、大排查專項行動,清理村管理的宅基地、耕地、林草地地塊109宗地並規范發包,實現增收58萬元。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採取黨委牽頭、村村抱團發展模式,各村村級集體經濟“遞增”成效明顯。積極爭取項目扶持資金,實施“強筋壯骨”工程,在東八家干溝子區和東溝組發展肉鴨養殖小區項目,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000萬元,新建肉鴨養殖圈舍17棟,面積18744平方米,白杖子村、門斗營子村、成興太三個村集體經濟穩定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白杖子村黨支部書記劉瑞清感慨道:“白杖子村建設用地微乎其微,兩委班子這麼多年來對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絞盡腦汁,一直沒有大進展,項目建在了兄弟村,這回我們白杖子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可靠來源。”

文旅融合突出特色,美麗鄉村展畫卷

豐收鄉是“中華詩詞之鄉”和“中華詩詞採風創作基地”,為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依托大黑山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和風光旖旎的傳統古村落宋杖子、蜿蜒綿長的燕長城遺址,古朴雄壯的千年遼塔,豐收碩果的白塔草莓設施農業等文化資源稟賦,串聯主要干道、產業基地、鄉村旅游景點,形成以宋杖子、王杖子、隋杖子等為主體的“串點連線,循環成圈”的美麗鄉村核心區,每年有超2萬人次游客徜徉其間,流連忘返。建設集康養、民俗、宿營、文旅、研學游等鄉村旅游地,打造產業、旅游、生態等資源整合串聯的新型經濟業態新模式,以文化軟實力拉動村集體經濟增長。武安州專題陳列館被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各村以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二月二武安州祭塔”為契機,組織開展“春燈節”等節慶活動,村民通過扭秧歌、踩高蹺、唱大戲等活動形式分享文旅融合的成果。(張敬紅)

來源:敖漢旗委宣傳部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