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發展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的生態農牧業,是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區的重大舉措,也是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2023年10月,《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為內蒙古立足綠色生態優勢推動農牧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
解讀
——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怎麼干?
“把建設生態農牧業放在大力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推動現代農牧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近年來,內蒙古加大現代農牧業建設,但農牧業現代化發展依然滯后,農牧業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不匹配,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種養業結合不緊,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融合不夠等短板依然存在,農牧業保收入、保生態的壓力依然較大。應對農牧業發展新挑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促進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和綠水青山良性循環。”內蒙古自治區研究室社會處負責人付東梅說。
《意見》強調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農牧業綠色發展是農牧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內蒙古發展生態農牧業、建設北方重要安全屏障的應有之義。付東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以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優化農作物結構,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大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穩定提高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持續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化水平提升、優勢特色品種培育建設,開展大豆、玉米、馬鈴薯等重點品種育種聯合攻關,支持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試點,推進國家級大豆、玉米、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升優良種子供給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三是優化牲畜養殖結構,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推進肉牛擴群提質和育肥場建設,建設現代畜牧業產業園,穩定提升肉牛、肉羊產能。大力發展優質飼草種植,擴大苜蓿、青貯玉米等種植面積,加強奶牛育種攻關,推動奶企做優做強,促進奶業穩步增長,建設面向全國的乳業交易中心,打造奶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四是以產業化為主攻方向,實施規模化、標准化和品牌化建設,聚焦玉米、奶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重點產業鏈,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抓好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有機品牌打造,創建國家農畜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行動
——加快農牧業產業生態化發展
加快農牧業產業生態化發展,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內蒙古的一個重大課題。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要發揮好內蒙古生態環境好、農牧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做好“糧肉乳草、地水種技、鏈服融改”的文章,加快推動內蒙古由農畜產品產量大區向農牧業產業強區轉變。
走進賽科星集團清水河縣奶牛核心育種場,隻見大型現代化牛舍裡,3000余頭優質奶牛安逸地吃著草料,這些牛是賽科星清水河縣奶牛核心育種乃至國家奶牛育種事業的“寶貴資源”。
該育種場每年可培育頂級乳用種牛500頭,生產高產奶牛性控胚胎5萬枚。頂級種公牛及高生產性能胚胎牛的培育和商業化發展,正在逐步打破優質奶牛依賴進口的瓶頸。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內蒙古聚焦區域優勢特色物種和地方發展急需品種,建立聯合育種攻關機制,持續開展品種培育品系改良,努力突破關鍵技術瓶頸,補齊種業發展短板。
種業持續發力的同時,內蒙古還在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上加足馬力。
在扎魯特旗烏額格其牧場,一排排整潔而寬敞的標准化養殖牛舍映入眼帘。牧場通過建設配套設施,採取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模式,實行封閉式管理,引領肉牛養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從而提升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通遼市扎魯特旗把目光鎖定在生態型、效益型現代畜牧業上,推廣肉牛品種改良,優化良種繁育,促進畜牧養殖結構調整,全面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科學合理保護利用林草生態資源,推動全旗草原生態狀況持續好轉。
“發展生態農牧業,內蒙古有基礎、有條件,而且正當其時。我們要抓好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高效農業,還要聚焦關鍵難點、聚焦高精尖新、聚焦區域需求,培育壯大農牧業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加快先進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推廣,盡快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生態農牧業發展裝上科技引擎。”自治區農牧廳科教處處長馬曉昀表示。
目標
——著力提高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生態農牧業不僅是農牧業發展理念的創新,也將為農牧業發展提供新模式、拓展新空間,有利於延伸農牧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生態農牧業注重自然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在提高農畜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的同時,可有效培育農村牧區新型產業,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並改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提升農牧民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付東梅說。
水土資源是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本要素和農牧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內蒙古在加強水土資源保護上再發力。一方面著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以工程節水為主、農藝節水配套、機制節水引導的集成節水措施,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另一方面著力加強耕地保護,逐步擴大黑土地保護利用范圍,加強受污染耕地治理,在東部地區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減少黑土地風蝕水蝕。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加強現有鹽鹼耕地改造提升,拓寬農業生產空間。
加強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也是發展生態農牧業的重點。內蒙古將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集成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支持開展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等,推進化肥農藥科學使用。同時,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牧業,建設一批糞肥還田利用的種養結合示范基地,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廣加厚地膜,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實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需要用鏈式思維、工業化思維鍛造綠色低碳農牧業產業鏈。內蒙古將繼續大力推廣綠色加工技術裝備,發展農畜產品綜合加工,健全農畜產品綠色低碳物流體系,降低全產業鏈資源損耗。還要充分挖掘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打造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休閑農牧業鄉村精品旅游路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拓展農牧業生態價值。(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