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挖掘整理 謀劃布局 提升能級

看得見的青城文化風景

2023年12月13日07:4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如果說由鋼筋水泥組成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筋骨”,那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血脈”。

呼和浩特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關於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不斷提升文化能級,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作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努力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上走在前、作示范,讓文化“血脈”更暢通,讓文化建設有形有感,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散發出迷人的精神氣質。

打造——

一個文化品牌就是一股熱潮

壯美的內蒙古,不僅有草原文化,還有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

而這些文化形態,呼和浩特都有。

如何將這些文化挖掘、整理出來,為城市建設注入靈魂?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聯合內蒙古日報社正式開啟“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尋跡文化符號集群”活動。

“尋找青城印記推薦人”的征集令發出以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來自各行各業的推薦人積極參與進來,表達出自己心中的青城印記。

9月1日,在第二十四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啟幕儀式上,15名青城印記推薦人共同按下啟動鍵,第一批50個青城印記正式發布。

“大窯遺址、二人台、塞上老街、內蒙古博物院、青城公園……”

一個個熟悉又親切的名字被“喚醒”,與青城人民內心的情感同頻共振。

多次實地採訪,多輪梳理論証。該項目花費近半年時間,廣泛征集線索,查閱上百萬字文獻資料,30多位專家數次審定,完成3萬多字的文字注解,最終形成古風遺韻、民俗故事、巷陌時空、館院記憶、青城風物5個序列100個印記。

內蒙古日報陸續推出7個整版、10多個新媒體產品,實現了多級媒體聯動發布,全網點擊量達1.8億次,社會反響熱烈。目前,100個青城印記詳細注解正在陸續發布中。

青城印記推薦人、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會長高曉梅感嘆道:“100個青城印記是青城人民心中共同的烙印,該活動對於弘揚長城歷史文化、打響‘北疆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尋跡文化符號集群”活動只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文化能級的抓手之一。呼和浩特依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張名片,打造大型文博電視節目《北疆文化 青城文脈》,制定印發《呼和浩特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工作實施方案》,並形成了路線圖和任務書,決心將“北疆文化”全面融入首府的現代化建設當中。

目標明確,指向清晰。一個個特色品牌項目被打造出來,載譽而歸。

舞劇《昭君》獲得第27屆白玉蘭戲劇獎提名並成為第十五屆中國文博會藝術節開幕式劇﹔歌劇《青山烽火》榮獲第十二屆“薩日納”戲劇劇目獎﹔古典舞《紅山玉龍謠》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提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劇《如見》,先后在北京、廣州、上海、杭州等地進行巡演,成為現象級的精品力作,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網、央廣網等多家權威媒體關注,首府開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傳得更遠。

這些還只是開始。日前,呼和浩特市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共同舉辦了“亮麗北疆·繪鑒青城”繪畫·設計文獻展﹔“北疆文化”大青山創作基地正式揭牌……呼和浩特文化建設的腳步更快了。

展示——

一座博物館也是一個會客廳

博物館常被人們稱作“城市會客廳”,而呼和浩特的“會客廳”尤其多,還個個拿得出手。

呼和浩特博物館、昭君博物院、將軍衙署博物院、豐州故城博物館、公主府博物館、五塔寺博物館……

為了對眾多博物館進行統籌管理,呼和浩特全面深化博物院總分館制改革,設置管理單位呼和浩特博物院,並將以上提到的博物館列為分館,形成“1+6”管理體系。進行總分館體制改革,劍指打造博物館之城。

為此,呼和浩特通過調整編制、打通職稱職務轉化通道,選拔2名文博專業碩士研究生進入博物院領導班子,提拔3名年輕干部擔任博物館館長,博物院領導班子平均年齡45歲以下,各館及業務科室一半以上干部具備文博高級職稱,形成了一支專業能力過硬、年齡結構合理的管理隊伍。

體制順,機制活﹔人才聚,事業興。

呼和浩特組織開展了“回望千年·博物北疆”“行走的博物館”等多場系列主題活動﹔呼和浩特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熠熠朝輝——故宮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銀器”展,吸引了大批游客,成為網紅打卡點。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長武高明表示,呼和浩特市各大博物館將不斷推陳出新,衍生更多文創產品和消費鏈條,讓年輕人更加喜歡,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去“做客”。

1至10月,呼和浩特市的21家“會客廳”迎接四方客,共接待游客440萬人次,其中市博物院下設的6個館院累計接待游客123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近一倍,成為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隻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呼和浩特還在積極引導建立大盛魁博物館集群,鼓勵私人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發展。首府豐富的博物館資源真正“活起來”“火起來”了。

交流——

一群場館串起一條文化軸帶

呼和浩特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城市,在展現中國氣派、時代風格、國際視野方面自然也要走在最前端。

這不,青城市民們驚喜地發現,呼和浩特又有了新的文化地標——國際雕塑“一館一園”。

與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合作,歷時4個月,城東萬達廣場東側沙坑被火速改造,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呼和浩特國際雕塑園拔地而起。據悉,該雕塑藝術館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在國內屬一流雕塑展館。從此,首府群眾又有了一處引以為傲的地標性建筑。

至此,一條以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美術館以及雕塑藝術館為“龍頭”,以國際雕塑園和草原絲綢之路公園為“主干”的5.6公裡文化軸帶正式形成。

10月14日,首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經超過23.5萬人次。

展陳除了國內外經典雕塑作品58件,還有專項征集入圍作品100件。不僅作品之間有地域、文化的交流,作品本身也表現出文化的碰撞和“對話”。首府群眾第一次與世界名家作品近距離接觸,直呼“看不夠”。

內蒙古雕塑藝術家、內蒙古工藝美術大師齊立文的《夢》《歌唱祖國》等4件展品在本次展覽中被展出,他說:“雕塑,以形鑄魂,是情感交流、心靈互通的紐帶。這是一次真正的雕塑盛宴,傳達出了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

大幕拉開,好戲接連上演。呼和浩特承諾,這樣的國際雕塑展將每年舉辦一次,並成立呼和浩特市雕塑藝術園(館)藝術委員會,開設“藝美北疆 青城講壇”音樂公益講座、文化沙龍,推出文博雕塑藝術場館旅游專線……首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將被更好地滿足。

一顆明珠點綴,璀璨了整條綢帶。雕塑館的驚艷亮相將帶動整條軸帶綻放光芒,軸帶上的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美術館、橫貫南北的草原絲綢之路公園也將繼續發揮文化功能,將文明之美、文化之美帶給首府群眾。

融合——

一系列文旅活動點亮群眾生活

北疆文化是內蒙古大地上各種優秀文化的系統集成,是在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

置身呼和浩特,在這一點上有很好的體驗。

在托克托縣,“托克托黃河開河魚節”“托克托黃河文化旅游節”“黃河龍舟賽”等節慶活動中,雙牆秧歌、托克托吹歌、黑水泉壽陽鼓、河口老龍、托縣剪紙等非遺項目也被很好地展示出來,草原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在這裡水乳交融。

在和林格爾縣,芍藥節、杏花節、盛樂盛產美食節等一系列具有文化標識的文旅活動的知名度被逐漸打開,由南山旅游景區、綏南革命根據地遺址、明長城等景區景點串聯起的文化研學線路,讓自然風光、紅色基因、歷史人文在這裡交相輝映。

不止於此,圍繞宣傳推廣“北疆文化”,呼和浩特以市場化的方式成功舉辦了一系列文旅活動。

周杰倫演唱會吸引游客126萬人,實現旅游收入28.8億元﹔

“呼和浩特音樂節”累計入園游客近25萬人次,全網話題傳播量超20億﹔

第二十四屆昭君文化節共推出5大類15項文旅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生態惱包音樂節吸引全國各地游客50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達5億元……

通過開展一場場群眾性文化活動,首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

從一組數據中能夠看出,文旅融合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實在在。今年1至10月,呼和浩特市接待國內游客4574萬人次,累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10億元。這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成果,與首府市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

冬日已至,熱度不減。與“冰雪”“年味”有關的文旅活動的大幕也即將拉開。馬鬃山冰雪季、哈素海冬捕節、新華廣場跨年夜、塞上老街非遺廟會等80項以“冰雪青城 悅動北疆”為主題的冬季文旅活動蓄勢待發。

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源於其獨特的地理資源和歷史人文積澱,既體現當下,更著眼未來。呼和浩特鉚足干勁,正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正如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所介紹的:“呼和浩特將北疆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設發展中,融入城市精神中,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館之城、雕塑之城、藝術之城和現代文明之城,通過打造一批好項目、發展一批好產業、編排一批好劇目、創作一批好作品、樹立一批好品牌等方式,讓北疆文化在首府大地立起來、火起來、活起來。”

文化為筆,“妝點”著青城的樣貌。此刻,青城的氣質更加凸顯,不僅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散發著青春的朝氣、時尚的魅力。(記者 徐躍 鄭學良)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