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矢志不移繪就綠色生態新畫卷

2023年12月11日07:3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黃河岸畔繪就綠色生態畫卷。王超 攝

新產業促綠色轉型。孟和朝魯 攝

全力打造綠色礦山。石歷增 攝

烏海市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推進大會暨荒漠化治理大會戰啟動儀式。高瑞鵬 攝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發展的戰略擘畫和深遠考量,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近年來,烏海市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心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始終把抓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頭等大事,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一體推進“治礦、治企、治水、治車、治路、治氣、治場”“七治”舉措,堅持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烏海力量。

鐵腕治污 不斷刷新城市顏值

2022年,烏海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提升至83.68%,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今年,全市中心城區多項大氣污染物改善明顯,其中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PM2.5分別同比下降10.7%、12.5%、2.6%、10.7%……這組數據直觀顯示出烏海市空氣質量的步步向好,它的背后見証了烏海市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著力抓好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烏海市牢牢牽住污染問題的牛鼻子,緊盯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在深入摸排、徹底調查污染根源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以治礦、治企、治水、治車、治路、治氣、治場“七治”為抓手、以礦區整治為主戰場、以礦權整合為關鍵點、以綠色轉型為治本之策的總體治理思路。在此基礎上,配套制定出台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和7個子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並組建工作專班,統籌推進、系統發力,確保各項工作壓茬推進、有效落實。

以“治企”為抓手,積極響應“雙碳”戰略,落實“雙控”目標,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穩步推進焦化產業整合重組升級,嚴把企業准入關,著力打造現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精細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現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個超百億級全產業鏈群,力促傳統產業迭代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

以“治礦”為抓手,建立礦山治理“雙責雙長制”,堅定不移推進礦權整合,狠抓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高標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強化生產作業揚塵智慧管控,排土場火點實現“動態清零”,最大限度降低揚塵污染。

以“治路”“治車”為抓手,加強礦區園區公共道路養護,從嚴治理貨運車輛超載、超高、不蓋苫布等違法行為,完成礦區道路兩側封閉管理,加快推廣公轉鐵、散改集、油改電等綠色運輸方式。

以“治水”為抓手,全面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強化工業用水管控,優化水資源配置,推行水資源預算管理,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全力打造深度節水型城市。

以“治氣”為抓手,突出抓好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庫區揚塵污染整治等專項治理,推進冬季清潔供暖,建成大氣污染精細化監管系統,形成“空天地一體”大氣監測體系,實現對異常排污行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實時告警、快速管控。

以“治場”為抓手,嚴禁各類物料露天堆放,清理“小散亂污”、非法配煤場,全面啟動綜合性煤炭產業園建設,推動煤炭洗選企業生產規范化……

在礦區,曾經的“生態短板”變為“生態樣板”﹔各企業加大綠色轉型力度,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綠色交通體系逐步完善,低碳出行成為新風尚﹔路域環境明顯改善,路容路貌顏值更高﹔藍天白雲成為城市名片,城市綠量不斷增加﹔傳統行業煥發新活力,礦區、農區面貌煥然一新……“七治”工作的同步發力,使烏海市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的烏海,生態保護步履鏗鏘,生態文明建設一路奮進,發展底色綠意漸濃。

播綠不止 書寫綠進沙退奇跡

今年10月25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推進大會暨荒漠化治理大會戰在烏海市拉開帷幕。啟動儀式上,烏海市提出,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決心、恆心推進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荒漠化治理大會戰,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烏海力量。

烏海市地處三大沙漠交匯處,曾經荒漠化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60%。1976年建市初期,烏海市森林面積隻有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0.38%。

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了生存發展,一代代烏海人以其堅韌的品質數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戰,與風沙抗爭。

從建市初期,烏海市便開始大力度推進生態建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烏海市陸續啟動實施了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京藏高速公路、海勃灣區東山、烏達區西山、海南區環城綠化、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西岸防護林等一大批重點林業生態工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治理,烏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面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全市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情況得到遏制,有效地減緩了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南移的速度,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創造了“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現如今,生活在烏海的人們明顯感到城市綠量增加,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的濱水生態綠城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加入綠色生活的行列中來。

目前,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5平方米。烏海市先后躋身“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行列。

為讓城區處處有“園”,生活處處有“景”,烏海市著力打造“五分鐘休閑綠地”和“十分鐘休閑圈”。按照“沙地綠洲、水上新城”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原則,採取拆違建綠、拆牆透綠、沿牆挂綠等措施,在原有主題鮮明、風格迥異的生態公園、廣場綠地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園林景觀,提高了城市綠化景觀的檔次和品位。同時對林蔭大道、濱河新區等新建、改建道路兩側設置的景觀綠帶,採取喬、灌、花、草與色塊結合的景觀設置方式,形成了“春花、夏蔭、秋景、冬綠”的道路綠化風格。

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也讓烏海市成為了候鳥的遷徙驛站。每年春秋,大約有6科60多種、10萬余隻候鳥在烏海市遷徙過境,其中不乏黑鸛、金雕、遺鷗、綠頭鴨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濕地內其它野生動物種類、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候鳥遷徙已經成為烏海市一道亮麗風景線。”烏海龍游灣國家濕地管理局巡護隊隊長劉海民說。

“五水共治” 傾力守護母親河

烏海,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在漫長的歲月中,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滋養著沿河兩岸的烏海百姓,也讓烏海擁有了“黃河明珠”這張金質名片。近年來,烏海市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統籌推進水資源節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水安全保障“五水共治”,有效促進人水協調、城水相宜、產水相適。

黃河烏海段全長105公裡。為保護好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烏海市全面建立了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河湖保護治理管理責任體系,同時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部門聯動協作長效機制和全面推行河長制局際聯席會議制度,設立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152名,設置河道警長12名,實現了全市每一條河流都有人管,都有人護。

水環境保護方面,烏海市嚴格執行黃河河道岸線、管控線、引導線的要求,嚴肅管控新的開發建設活動、“兩高一資”項目、尾礦庫建設批建工作,黃河灘區嚴格執行停建令、禁種令,1.1萬畝禁種區域未種植高稈作物,提前一年完成20戶68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任務,農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佔比為100%。

水生態修復方面,鞏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成果,謀劃巴音陶亥灘區治理項目,結合鹽鹼地治理打造人工濕地。累計治理黃河干流岸線51.5公裡、支流43公裡,遏制河道淘岸水蝕。累計新增水土保持治理139平方公裡,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區域生態環境穩步向好。

水污染防治方面,烏海市持續開展水質監測,2個國考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及自治區目標要求。嚴格落實“四控”措施,實現農藥、化肥負增長。加大城鎮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排水系統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消除沿黃工業固廢渣場風險隱患,堅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安全保障方面,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建設巴音陶亥和烏達區農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了2.5萬農區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全市6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啟動黃河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治理項目前期工作,實施黃河海勃灣濱河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不斷強化防洪措施、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烏海市年降水量16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200多毫米,在這裡水資源的寶貴不言自明。為此,該市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四水四定”原則,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推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在全區率先印發了《烏海市委市政府關於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現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雙提升。配套制定了《烏海市“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方案》,從全面推進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生態量水而行等方面細化工作措施,全面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2022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1.46%、14.4%。

今年5月1日,隨著《烏海市節約用水條例》正式施行。這標志著烏海市治水、管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推進“取、供、用、排”全過程節水提供了法治保障。(郝飚 趙永剛)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