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五一大會”舊址:紅色地標煥發時代光芒

2023年12月10日09: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五一大會’舊址,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誕生地,是我們內蒙古最神聖的地方……”冬日暖陽下,身披“小小紅色宣講員”綬帶的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合展小學學生李炫葦,站在“五一大會”舊址聲情並茂地為參觀者介紹,稚嫩而又洪亮的聲音響徹整個大廳。

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各族人民的期盼中隆重拉開帷幕。5月1日,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因這個在內蒙古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會議史稱“五一大會”,當年召開會議的會址也由此得名。

如今,歷史的塵煙散去,這幢見証了內蒙古自治區誕生,記錄了紅色政權在廣袤草原生根發芽的青磚二層小樓,已經變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敞開懷抱迎接八方游客。

步入“五一大會”舊址,厚重的紅色文化氣息扑面而來,牆上的油畫、賀信記載了這一庄嚴時刻﹔屋內整齊擺放的桌椅和文獻資料還原了這段紅色記憶。此外,舊址內還增添了電子觸屏、影音設備、蠟像等設施,讓紅色故事可觀可感,為前來參觀的游客打造了一個全方位沉浸式空間。

“近年來,我們不斷提升、修繕‘五一大會’舊址,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保護、利用、宣傳這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它的陣地作用。”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副館長高國慶說,這裡不僅是全區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及主題黨日活動的教學點,也是全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平台。

從內部展陳提升到外部環境整治,從劃定停車場到遷移垃圾房,從建設紅色愛國主義廣場到打造主題群雕……近年來,“五一大會”舊址主管單位——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牽頭,邀請內蒙古自治區黨史研究室、興安盟黨史辦公室等專家學者對現有陳展做出提升方案。以“保護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將會址水、電、暖全部改造更新,對內部牆壁,外部牆體、牌樓等進行保護性修繕,對舊址內版文、圖片、展品、文物進行調整提升。同時,為解決參觀游客車輛停放問題,協調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劃定車位,協調環衛部門將周邊因歷史原因遺留的垃圾房進行遷移,並進行綠化整治,有效改善了參觀環境。

在“五一大會”舊址一側的紅色文化廣場上,以“初心·基石”為主題的群雕巍峨、堅毅。遠遠望去,在藍天白雪掩映下,與舊址青灰色建筑遙相輝映。

“為了實施更大范圍的保護和利用,烏蘭浩特市還對‘五一大會’舊址北側商品房進行征地拆遷,新建了高4.55米、寬19.47米的主題景觀雕塑,打造了一處城市紅色新地標。”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舊址部部長王亞薇指著眼前的雕塑介紹,紅色文化廣場與“五一大會”舊址南北呼應,群雕再現了大會召開時各族群眾代表千裡迢迢滿心喜悅趕赴王爺廟街參加“五一大會”的場景。“當年,代表們帶著追求平等、和平、幸福的美好願望相聚在這裡,而當他們從會場中走出時,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作為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最早的實踐地,在興安盟這片紅色熱土上,留有豐富的紅色印記。多年來,興安盟持續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修繕,還原文物本身的內涵和特色,創新展示利用形式。同時,深挖紅色故事,結合紅色文化資源,針對青少年開展趣味性強、體驗度高的紅色研學旅游活動,讓孩子們沉浸式了解紅色歷史,探尋紅色文化,學習革命先烈事跡,追尋紅色足跡。

以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五一大會”舊址、烏蘭夫辦公舊址、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辦公舊址等“一館三址”為核心的紅色旅游矩陣,已經逐漸成為興安盟旅游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紅色景區,參觀紅色文物保護單位,聆聽紅色故事,感悟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今年1-11月,“五一大會”舊址共接待游客22.8萬人次,並成為區內外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五一大會’舊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區域自治運動在內蒙古偉大實踐的重要歷史見証,是展示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對有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振奮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館長趙曉偉說,下一步,興安盟將持續強化對紅色場館的保護利用,繼續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使紅色文化“新”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讓鐫刻在這些歷史遺跡上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代代傳承。(記者 高敏娜)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