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住有所居 建設溫馨家園

2023年11月24日07:4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經過老舊小區改造后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濱江花園小區環境更加優美。記者 王磊 攝

老舊小區改造,造福群眾。 記者 懷特烏勒斯 攝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千家萬戶的共同心願。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通過多途徑、多渠道推動棚戶區改造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努力改善住房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2年—2023年9月底,內蒙古共實施棚戶區改造152.78萬套,約320萬居民“出棚進樓”﹔累計建設籌集公共租賃住房34.87萬套,保障了住房困難群眾有房住、住得好﹔累計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2.64萬套(間),推動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累計改造老舊小區6710個、88.79萬戶,惠及居民近250萬﹔累計實施農村牧區危房改造118萬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六類人員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一串串數據聯結起民生福祉,勾勒出一幅百姓宜居的幸福畫卷。

老舊小區改造

給城市貼上新文明標簽

“我們小區改造前環境臟亂差,改造后垃圾分類點、健身器材、養老照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居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近日,包頭友誼十九小區居民劉大爺逢人就夸。

友誼十九小區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自治區單體面積最大、居民最多的住宅社區。如何將老舊小區改出新花樣?昆都侖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改造重點鎖定為——解決失管失序、景觀環境差、機動車停放混亂、養老設施不足、鍛煉設施缺少等突出問題,實施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種不同類型改造內容對小區提檔升級。

如今,友誼生態廣場“縷縷鐵花”“雙翼神馬”“日晷”三處主題雕塑,讓社區藝術屬性氛圍拉滿。智慧社區管控系統讓停車難、停車亂問題成為歷史。借助頤養中心的健康服務,老年人享有了“走讀式”的日間照料。

老舊小區改造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大抓手,更是一項惠及民生的大好事、大實事。

今年,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和“基礎類應改盡改、完善類能改多改、提升類積極推進”的原則,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對全旗2010年以前建成的115個、338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內容包括飛線治理、建筑節能、小區庭院給排水、景觀提升等,為百姓創造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空間,增強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准格爾旗委常委、副旗長武旭東說。

民生無小事。內蒙古扎實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先后出台《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關於優化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審批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在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基礎上,從2021年起每年安排5.3億元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補助資金。自治區還組織發行專項債券,各盟市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截至目前,內蒙古累計實施47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提升類示范項目,其中7個改造項目列入住建部聯系點清單項目,在全國推廣。示范項目統籌考慮社區活動、養老托幼、文化衛生等各類便民服務、公共服務內容,進一步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打造“完整居住社區”范本,構建居民15分鐘生活圈。

公共租賃住房

為困難群眾“安家”

公共租賃住房是國家為解決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群眾的安居問題而設立的一項住房保障政策,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內蒙古通過新建保租房、存量住房改造、盤活社會零散住房等途徑增加公共租賃住房供給。

今年,烏海市低碳產業園配套建設保租房1591套,滿足園區各類從業人員住房需求﹔烏海市二中、四中閑置的138間學生宿舍、住房被改造為人才公寓,新建烏海市二中濱河分校教師宿舍89間,解決新進教師住房問題﹔籌建海勃灣區宜化廣場56套公寓,向社會無房的新市民、青年人出租33套。

在包頭市稀土高新區稀土產業園,總投資1.2億元的高新人才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佔地1.6萬多平方米,為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提供178套保障性住房。

“政府提供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金力永磁包頭科技公司生產管理辦模具科負責人王訓仁高興地說。

今年,包頭市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2376套,讓來包頭創業就業的新市民、青年人實現了安居夢。

“在做好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兜底保障基礎上,我們加大對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力度,積極推動公租房向環衛工人、公交司機等公共服務行業和基層一線職工等重點群體傾斜。”自治區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具體保障中,內蒙古堅持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並舉,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以實物配租為主、租賃補貼為輔﹔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以租賃補貼為主、實物配租為輔﹔對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范圍、補貼標准等因地制宜確定。同時,採取“公開搖號、公開選房”方式進行分配,確保公租房分配公平公正公開,並加強公租房后期管理和動態監管。

“2023年,內蒙古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規范發展公租房、鼓勵發展共有產權房,支持盟市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持續做好公租房保障,基本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自治區住建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鶴說,今年,全區計劃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11236套(間),計劃發放租賃補貼26373戶。截至9月底,全區保障性租賃住房新開工10638套,開工率94.7%﹔發放租賃補貼24660戶,完成率93.5%。

棚戶區改造

為百姓幸福指數加碼

走進阿爾山市林海街鴻旭小區,筆直的興安落葉鬆環抱著幢幢亮麗的回遷樓,林業退休職工郭永財夫婦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近9年。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家,關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說要讓大家早日住上新房,真真切切把我們老百姓放在心上。”回憶起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家裡“做客”的場景,郭永財老兩口仍難掩激動,“現在我們告別了‘板夾泥’房,住進了新樓房,冬天屋裡既暖和又干淨,上廁所和洗澡再也不用受凍,可享福了。”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2億元,改造棚戶區房屋1.04萬戶,從盤活存量、陽光拆違、產業扶持等方面創新棚戶區改造模式,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

棚戶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寄托著棚戶區居民的夢想,也體現著政府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為居民的幸福指數加碼。

“封頂了!封頂了!”6月18日,隨著最后一塊頂板混凝土的澆筑,玉祥·潤澤園項目7號樓封頂。該小區屬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回遷房建設工程,也是呼和浩特市政府2023年城市建設的重大民生工程。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圍繞打造“五宜城市”目標,對全市基礎設施落后、配套服務設施不健全、居住環境較差的棚戶區(含城中村)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2021年至2022年,已累計改造17個棚戶區,完成改造5140戶。今年,呼和浩特市將完成309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毫沁營、西古樓、保全庄、雙樹等7個棚戶區改造。

據了解,內蒙古在棚戶區改造中,充分考慮棚改居民就業、就醫、出行等需要,統籌做好安置住房小區的城市道路以及公共交通、供水、供熱、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內蒙古通過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多渠道籌集棚戶區改造資金,確保棚戶區改造項目資金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約320萬棚改居民“出棚進樓”。2023年,全區城鎮棚戶區改造計劃開工15631套,截至9月底,已開工14217套,開工率91%。

住房夢,承載著百姓對家的向往,織就最溫暖的中國夢。下一步,內蒙古將以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為目標,進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制機制,幫助更多百姓圓安居夢。(記者 李永桃 柴思源)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