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達茂旗:守護陰山北麓生態屏障

2023年11月23日07:4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達茂旗總面積18177平方公裡,佔包頭市國土面積的近三分之二,是包頭市貫徹落實“兩個屏障”建設的主陣地和主戰場。

該旗屬於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季寒冷,春季干旱,風沙頻繁,沙塵暴日數達20-25天,風力強度較大,全年降水少、蒸發量大,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三北”工程實施初期,達茂旗以喬木種植為主,但喬木生長耗水量大,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存活率低。經過實踐與探索,該旗林業和草原局選擇具有良好抗旱、保水、防風沙、降塵土、抗鹽鹼的灌木進行種植。通過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採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規劃適合該旗的生態建設模式。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刮黃沙難睜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這是達茂旗烏克忽洞鎮烏克村五大墒自然村上世紀80年代的真實寫照。當時五大墒自然村長期飽受風沙之苦,幾乎見不到綠色,屋裡白天要點燈,屋外抬腳不見蹤。該地區由於風蝕沙化嚴重,土地有機質含量嚴重流失,導致耕地農作物產量逐年下降,甚至嚴重到一年到頭籽種都收不回來。

200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后,一場浩浩蕩蕩的綠色保衛戰在這裡打響,一代代達茂林草人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戰風沙,經過多年的努力共種植檸條5100畝,形成了“帶、網、片”的風沙防護體系,五大墒自然村從曾經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綠色田野,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建設奇跡。

達茂旗作為農牧交錯地帶沙化土地治理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項目共實施了模擬飛播19.2萬畝,人工造林40萬畝,封山育林188.7萬畝,草原圍欄封育296萬畝,項目區的林草綜合覆蓋度由28%提高到48%以上。該旗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撫育、造林補貼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到2023年共完成草原治理面積350萬畝,林業治理面積310.8萬畝,至此,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記者從達茂旗2022年印發的相關通知中獲悉,該旗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涉及草場面積2378.54萬畝。其中,禁牧區374.905萬畝,草畜平衡區2003.635萬畝。全旗通過嚴格執行“禁牧、禁墾、禁伐”制度,採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一系列保護性措施,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如今, 達茂旗建立了巴音杭蓋與騰格淖爾荒漠草原及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以叉子圓柏為主的各類野生保護植物8種,野生動物28種。干涸了30多年的騰格淖爾湖蓄水量恢復到1億立方米,重現碧波蕩漾。治理在期礦山地質932公頃,石寶鐵礦、巴潤公司建成全國綠色礦山。

全旗現有旗、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林長398名,構建了長效機制。通過借鑒“林長制”制度,共設草原管護網格員244名,建立草原網格化監督管理體系。

達茂旗騰格淖爾、賽打不蘇、黃花灘水庫3處濕地已列入盟市級重要濕地名錄,通過“以濕治沙”,調節水分平衡、通過水分循環來改善局部氣候和空氣質量。達茂旗林業和草原局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實施系列重大生態修復項目,使全旗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自2019年建設野生動物救助站以來,累計救助各類野生動物85隻。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撫育、造林補貼等項目,實現了多贏發展目標。該旗農區從西到東初步建成一條長約100公裡的生態林草帶,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地帶得到有效治理。通過領取退耕還林、公益林管護補貼等,促進了農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每年發放補貼2500萬元。

截至目前,全旗林地面積51.08萬畝,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0.5%增加到1.87%﹔草原面積2378.54萬畝,草原平均植被高度從2003年的9.5厘米增加到15.8厘米,平均植被蓋度從18.6%增加31.2%,荒漠化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雙縮減”,防風固沙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達茂旗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旗”榮譽。(記者 格日勒圖)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