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一條綠色產業鏈正在形成

2023年11月23日07:3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進入小雪時節,巴彥淖爾大地結束了繁忙的秋收,回歸到冬日的寧靜。在杭錦后旗寧海工業園周圍的農田裡,散落在地裡的葵花、玉米秸稈被打捆機打包成一個個方塊,整齊地跺在大田旁。一旁的村民告訴記者:“多年前,這些秸稈就在地裡焚燒,污染空氣不說還有火災隱患。自從杭龍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2019年投產后,這些‘廢材’就變成了‘錢財’,公司不但回收,還幫我們打包。”

走進蒙海工業園區,記者遠遠看到杭龍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高大的冷卻塔。“我們用的發電燃料是蘆葦、麥草、葵花稈、模板、玉米稈、玉米芯、樹枝、枝丫柴、樹皮、樹根等農林廢棄物,而不是煤。”在公司原料場,料場負責人王洪敏指著一排排整齊堆放的燃料向記者介紹,“公司的燃料庫存始終保持在3萬噸左右,每天的生產消耗在800噸左右。”

內蒙古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擁有約1150萬公頃耕地,僅次於黑龍江省。根據2020年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內蒙古每年產生超過3670萬噸的秸稈,秸稈利用空間十分廣闊。

為更好地利用農業廢棄物,在循環經濟上做大文章,近年來,內蒙古多地瞄准“雙碳”機遇,引入生物質發電相關企業,推動農業廢棄物和動物糞便被轉化為可再生的清潔生物質能源。隨著秸稈偷燒產生的遮天蔽日煙霧的消逝,一條綠色產業鏈開始形成,許多農民通過收售秸稈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2017年,巴彥淖爾市引進總投資為2.77億元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項目自2019年5月8日投入運營以來,不僅改善環境、降低碳排放,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杭龍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懷慶稱,公司周邊80公裡范圍內,有數百萬畝基本農田,每年產生近百萬噸的農作物秸稈。過去,這些秸稈隻有部分被當作飼料,其余的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但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該項目每年可發電約2.1億千瓦時,同時提供25萬噸工業用蒸汽,為1.5萬平方米住宅供暖。他還表示,此項目每年可減少使用9.5萬噸標准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21萬噸。

杭錦后旗工信部門數據顯示,自該項目投入運營以來,已消耗超過120萬噸的秸稈。杭龍生物質發電公司支付了3.2億元人民幣用於秸稈收購,項目惠及超過3000人。杭錦后旗蒙海鎮的農民朱曉梅便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43歲的朱曉梅農忙之余靠做零工維持生計。如今,她通過為生物質發電廠代理收購秸稈,獲得了更穩定且更高的收入。“以前,我在做零工時,一天隻能賺100多元,但零工不總有。”她說,“現在,從9月到次年的5月,我能收到700到800噸的秸稈,賣給生物質發電廠的價格是每噸280元。”

無獨有偶,生物質發電在興安盟科右前旗也成為當地農業廢物處理的重要組成。科右前旗是產糧大縣,年產生秸稈130萬噸,這其中約15%被作為生物質燃料使用。

將時間撥回到2021 年冬天,當時煤炭價格創歷史新高,科右前旗昆鵬合作社負責人高銀海,從居高的煤炭價格中發現了生物質燃料生產的新商機。

原來,他的合作社是回收秸稈生產養殖飼料,發現商機后,他轉向生產生物質燃料。

高銀海介紹,當地人主要靠煤炭來烘干谷物和取暖,如果他們能使用合作社的生物質燃料,成本可以降低約30%。“目前合作社兩條生物質加工生產線的年產能合計為6萬噸,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儲存全年生產所需的大量秸稈,目前隻能生產1萬噸。”高銀海介紹。

盡管如此,兩條線10個工人,年純收入依然可達到80萬元。他表示,當地並不缺乏生產生物質燃料的原材料。他所在的村子擁有3300多公頃農田,如果全部種植玉米,每年可生產1.25萬噸秸稈,合作社發展空間很大。

高銀海介紹,目前合作社已經收到當地政府邀請,接手當地供熱廠的經營。“由於煤炭價格上漲,之前承包商難以維持運營,去年放棄了承包。如果我接受邀請,我們合作社每年生產的生物質燃料剛好可以滿足供熱廠的需求,我也正在考慮投入更多資金來提高產量。”高銀海說。

2023年9月1日,自治區能源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對已運營和新增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作出具體管理規定,標志著我區對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在未來,內蒙古秸稈資源豐富地區的生物質發電探索之路,必將越走越寬。(記者 帥政)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